【摘 要】
:
在古代中国,王充因思想上颇有可议之处,“攻之者众”,但由于其《论衡》保存了大量的周、秦、西汉文献与时人旧说,堪称渊薮,足资谈助,故“好之者终不绝”。近代以降,风云际会之下,经时贤的阐释与建构,王充开始与“科学”、“进步”、“理性”、“无神论”、“反封建”等词汇产生关联,其人其书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当然,此“主流”而外,仍有一股逐渐蔚为大国的“执拗的低音”,即以刘咸炘、徐复观、劳思光、龚鹏程、邓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中国,王充因思想上颇有可议之处,“攻之者众”,但由于其《论衡》保存了大量的周、秦、西汉文献与时人旧说,堪称渊薮,足资谈助,故“好之者终不绝”。近代以降,风云际会之下,经时贤的阐释与建构,王充开始与“科学”、“进步”、“理性”、“无神论”、“反封建”等词汇产生关联,其人其书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当然,此“主流”而外,仍有一股逐渐蔚为大国的“执拗的低音”,即以刘咸炘、徐复观、劳思光、龚鹏程、邓红等先生为代表的基于文本细读与“反思”视角的、“一以文献及当时之历史背景为准绳”的王充及其《论衡》研究,他们对王氏多元面相的揭橥为后人的“再出发”提供了思想资源与动力。本文即是在吸取近百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着后一种路径进入王充的世界,简言之,可分为八部分:导论对近两千年来的《论衡》接受史加以鸟瞰,重申前辈学者“《论衡》研究需特重王充个人遭遇”的卓识,指出今人突破点所在,并扼要地评析了论文所依据的主要原始文献及其史料价值;第一章旨在对“王充系王莽同宗”这一王氏生平研究中的误会进行正面回应与澄清,藉由史源追溯与文法分析,指出二王分属于两个平行发展的独立家族,并非同宗,王充亦无伪造攀附王莽家族的动机;第二章重在探讨会稽地域对王充精神气质、思想世界形成的深远影响,主要包括越地之风与王氏傲愎、盛气凌人之性格的形成、“南方想象”与王氏“言毒”说的建构、同时作为“古荒流之地”与“滨海地域”的会稽地域对王充思想视野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第三章对王充“述其父祖不肖”这一争鸣话题进行回顾、梳理与评骘,藉由对四种典型研究范式的反思,指出百年来《论衡》研究仍值完善之处,提醒今后的研究者注意;第四章关注王充的教育经历,穷尽今人所见汉代相关文献,综合诸家之说,断以己意,详细考证了王氏幼年习业乡塾、早年受业太学与“师事”班彪的学习经历;第五章讨论太学的经学教育对王氏《论衡》创作的深远影响,包括《论衡》的“征圣”、“宗经”意识,对“经学辩难”情境的模拟,经解、章句色彩以及对“以汉事断经义”之法的借鉴;第六章、第七章讨论了王充在接受老师与学校教育之外的多种自学渠道,并依照《汉书·艺文志》的图书分类法,对《论衡》所见“六艺”、“诸子”、“诗赋”类典籍进行了穷尽式的梳理与分析,以此鸟瞰王充的阅读视野与知识来源;同时,重点分析了谶纬文献、隶属“春秋类”的史部书籍及“法家”、“名家”、“墨家”、“杂家”类著作对王充及其《论衡》的思想建构与话语表达的深远影响。
其他文献
枸杞是宁夏支柱性区域特色农业的代表,总种植面积占全国33%,出口量占全国90%。针对当前以单一指标和经验为主的枸杞智能灌溉管理问题,本研究在现代化节水农业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与灌溉技术,构建了宁夏中部干旱区枸杞智能、精准的高效节水灌溉方案,期望能够加快推动枸杞种植实现高效节水的智能农业新模式。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2018~2020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区同心县润德枸杞种植庄园
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美化环境、减轻噪音、净化空气、形成良好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多种功能,是城市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蓝花楹(Jacaranda acutifolia)是重要的园林景观配置树种,主要以庭院景观、滨水景观、主入口景观和道路景观等形式应用在城市绿地中。蓝花楹在四川主要分布于攀西、川东南和成都平原,且多有栽培生产基地,为四川地区的引种应用贮备了苗木资源,但在蓝花楹生长过
一个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深刻的追问: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化”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中国化”。而这里的中国人是有着自身文化属性和历史精神的,不是脑袋空空的、被清零式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带有自身文化属性和历史精神去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承接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思考的关键问题。并且,由于这一“承接”主体是中国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精神
淡水短缺是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危机,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量位居首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咸水灌溉和节水灌溉是目前作物生产中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的措施,这两种措施可以改善作物的品质,但对作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如何节水、调质、稳产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将微咸水、分根区交替灌溉与最大限度提高嫁接效果的双根嫁接(同时保留砧木、接穗根系)协同,开展了双根嫁接番茄微咸水分根区交替灌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截至2021年3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近1.2亿人,累计死亡病例超过260万人。作为第一个大面积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中国政府反应迅速,于2020年1月23日在武汉和湖北省其他城市启动了重大突发卫生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其他省份随后也纷纷出台了包括社会隔离、交通管制、停工停产等一系列措施。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骤然暂停是极其罕见的,也使得本文有机会对空气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1978-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7.92%增加到54.77%,城市人口从1.72亿增加到7.71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并且城市的人口规模各异,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规模体系。随着中国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中国城市规模体系如何演进?中国城市规模体系是否服从Zipf法则、Gibrat法则与DPLN分布,三个城市规模体系如何演进?如果中国城市
论文以点校杨一清《石淙诗稿》为基础,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个层面,对杨一清的外在行迹与内在思想心态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杨一清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其外在经历,按照他生活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翰林院时期、掌管学政与礼乐时期、出将入相时期。与生活经历相关,杨一清的思想与心态也发生着变化,翰林院时期、提学陕西时期积极建功是其主导思想。自主政西北后,隐逸心态逐渐增强。受刘瑾诬陷“逮诏狱”,是隐逸思想成为主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虽然各自独立、各有侧重,但两者理应统一于一个密切联系的、具有严格内在逻辑的关系之中。但实际情况往往是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上会出现脱节甚至是断裂的现象。因此,如何处理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在美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分属不同的机构管理,这种教育管理体制客观上造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互动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联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
认知重评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环境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情绪调节研究领域中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影响个体认知重评的因素有很多,而以往研究较少关注情绪粒度这一因素。情绪粒度是指个体能够成功地将效价相同的不同情绪种类区分开来的一种能力。个体只有能精细地区分情绪,才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情绪粒度对认知重评的影响。本文共包含五个研究九个实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作为近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在引起学界的重视。一些学者尝试从“双城”的角度,选取某一特定时期的一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两宋时期的开封与杭州,古代的苏州与扬州,以及近代的上海与广州,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问世。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明清时,在数量繁多的明清通俗小说中,北京与南京以其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突出的地位在小说中被反复提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