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年号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是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一生供职翰林,主讲学院,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博通经史子集、诸学兼备,治学严谨、在金石彝器、天文历法、官制氏族、目录版本、文字音韵、校勘辑佚等方面均有所著述。钱大昕虽以经、史之学见长,但其在《说文》上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说文》研究影响巨大,前人对钱大昕的经、史之学研究甚详,但对其《说文》学成就的研究却不够全面,基于这种情况,本论文对钱大昕的《说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预期研究成果有三:一是系统完整地梳理出钱大昕在《说文》研究上的观点与心得;二是总结钱大昕在《说文》研究的过程所利用的音韵学、训诂学知识及相关的考证方法;三是通过对钱大昕《说文》研究成果的分析,展示其《说文》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除绪论和结语外,本论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为重点论述部分:第一章钱大昕与清代的《说文》学。主要对钱大昕的生平做简要介绍,介绍钱大昕的两部与《说文》研究有关的著作《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概括介绍清代《说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章钱大昕对《说文》体例的研究。钱大昕所提出的《说文》体例主要为“举一反三之例”;“连上篆字为句之例”;“读若之例”;“引经不举全文之例”。“举一反三之例”提高了《说文》的阅读效率,“连上篆字为句之例”虽然在学术界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它的提出减少或避免了因常规句读而造成的理解上的错误,而“读若”钱大昕认为是古书的假借,既假其音又假其义,而“引经不举全文之例”则是因为古人熟悉经典或是后人的妄改。第三章钱大昕对《说文》内容的研究。对于二徐在《说文》学上的贡献,钱大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但同时也指出由于二徐不识汉字转写之讹变和不识古音,所以出现了私改谐声现象,对于“新附字”,钱大昕认为其中大半浅俗,难登大雅之堂,绝大多数都能在《说文》中找到本字,所以“不必附”,“不当附”。第四章钱大昕对《说文》内容的校勘。钱大昕对《说文》中所收之字,从形、音、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校勘,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第五章钱大昕对《说文》学的贡献。钱大昕总结了《说文》中一些条例,并揭示了其规律,校勘了《说文》中的一些错误,辨别了某些内容的真伪,他的研究为清代《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