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唐宋词意象研究,可以说是词学研究的传统话题了。但以前的研究,多从物象的色彩、画面、场景等视觉感受入手,对声音、听感的关注则相对缺如。然而正如王安石《菩萨蛮》所写:“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午后枕边的三两声莺啼,悠然地置于词尾,不仅让词人情感尽展,也让词境界全出。这正是词中声音意象的效果,不同于“绿柳红花”的别样美感。唐宋词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声音,如雨声、鹃声、蝉声、蛩声等自然之声,鼓声、琴声、歌声、漏声、卖花声、捣衣声等人世之声,甚至仙乐鬼啸等异界之声。它们或宏亮或隐约,或清脆或呜咽,充斥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境的每一个空间,丰富、广泛、活跃而生动。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词人丰富的情感以及词作优美的意境。从“声音”入手,关涉唐宋词意象研究,也为我们词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共分为七章,笔者选取“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首先对唐宋词中的所有声音进行“多元”透视,中间结合多个典型个案设专题分析,最后再总体论述声音在唐宋词中的作用。大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选取昼夜、季节、地域、作家等四个角度,对唐宋词中声音意象进行“多元”透视。昼夜方面,主要分析光线与环境的不同对声音的影响,及声音对昼夜的表现;季节方面,主要研究了四季的不同声音,及季节因素对声音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春秋两季的声音问题;地域方面,选取巴蜀、江南、边塞等三方“领地”,论述了地域与声音关系;作家方面,选择辛弃疾、吴文英两位个性迥异的词人,分析不同词人对“声音”的差异表现。二至六章是专题论述,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为了突出不同声音意象的个性,同时也为了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以资借鉴,笔者特对每一个专题,采取不同的研究体式,分别论述了唐宋词中雨声、莺声、鹃声、蝉声、蛩声、鼓声和琴声等七个声音意象。第二章从雨的多感性切入,集中论述了不同季节、不同生活状态的听雨感受,以及雨声多感交融的意境美。而这些美和感受主要通过杏花雨、荷花雨、梧桐雨、芭蕉雨、梅雪雨及驿馆听雨,舟船听雨,山居田园听雨,渔隐听雨,并床听雨,剪灯听雨等几个传统模式加以表现。第三章从前代“莺声”的表现史切入,集中论述了唐宋词中莺声的柔美特征及莺声在唐宋词中的作用。通过晓莺残月、莺声小院、柳浪闻莺、花外流莺等意象模式表现其声音之美。同时,论述莺声中的春之感、意境之美、娇慵之美和歌舞文化内涵。第四章从杜鹃的三个传说——杜宇化鹃、杜鹃啼血、杜鹃催归切入,集中论述了鹃声中的悲剧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并着重分析了鶗鴃催春、子规叫月、泣血言归等意象模式的美学意味。第五章是蝉声和蛩声对比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兼论虫声的时令感。本章主要从声音之外的蝉文化和蛩的文化切入,通过对比蝉鸣蛩吟的时间、地点、与人的亲密程度,及所营造的境界等多个方面,以展示其差异性,并从其“候虫”的共性入手,兼论虫声的时令感,尤其是秋感。第六章是鼓声和琴声的对比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兼论乐声的俗情雅韵。本章主要从鼓和琴基础常识切入,对比其共性和个性,从而揭示鼓声之闹与琴声之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鼓声之俗与琴声之雅。然这种俗情雅韵并非一成不变,唐宋词中鼓声可雅而琴声可俗,关键在于其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第七章总论声音意象在唐宋词中的作用,主要剖析声音意象与情感表达和词境塑造的关系。声音意象是触发情感的媒介,也是寄寓情感的载体,在受情感支配的同时对词人心灵世界又有涤荡作用。声音意象通过声与声的合奏,声与色的联手,塑造出许多美好之意境来,其中又以“深静”之境最优。通过对唐宋词中声音意象的考察,为我们传统的以视觉模式解读词作的做法提供了新路径,在一个五彩斑斓的视觉世界之外,添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美声”世界。它们同词人那复杂多变的心灵世界和词作那珠圆玉润的音律世界一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交织着欢笑与哀怨,沧桑与平淡的词学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