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模糊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事情,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学科的范围,尤其对文学翻译而言。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和表意的准确性,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在各种文体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语言模糊性的存在给译者造成了重重的理解和表达方面的困难。所以,如何看待和处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如何认识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与精确性的辩证统一,应该如何对模糊语言进行转化处理,采取怎样的翻译策略,这是摆在文学翻译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借助模糊语言学针对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问题展开详细的探讨和全面的研究。论文题目:《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论文基本内容引言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俄汉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重点在于从翻译视角探讨和分析文学语篇中语言的模糊特点以及表现形式。为此,我们拟将模糊语言学作为立论的理论基础,探讨文学翻译,具体而言,以模糊语言学理论来探讨语言模糊性问题,以等值层次理论来论述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论文结构如下:第一章模糊语言学第二章俄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模糊性第三章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结束语参考文献致谢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简述如下:引言部分阐述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并说明本文研究的现实性。第一章主要围绕模糊语言学展开讨论,概述模糊语言学的概念及其理论要点。第二章借助模糊语言学相关理论,针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展开讨论。主要针对文学作品——即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展开探讨,本章所要分析和研究的问题是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所以,本章首先综述针对俄语文学语篇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概况,然后具体论述俄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接下来分析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具体应用情况,即从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形象性角度论述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三章主要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语言模糊性的问题,即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或技巧。本章基于等值层次理论探讨文学作品中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统一。总之,语言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体现为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进而造成文学空白,让读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召唤读者去思考。这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二度创作活动,进而让译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也因此,文学翻译才表现为一种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翻译活动。本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扎德最早提出“模糊集”概念。他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模糊集”中说:“远大于1的所有实数、‘美人’或‘高个子’这些类不构成一般数学意义上的类和集合。但事实上,这种不确定定义的‘类’仍在人的思维中,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内起着重要作用。”扎德模糊集合论的提出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前苏联和俄罗斯在模糊语言这一领域还没有专门成体系的研究,关于模糊性这一概念只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论文、著述中。而且仅仅论及某些概念而已。比如,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Л.В.Щерба)就曾提出:“在语言(语音、语法和词汇)中,应当铭记,精确只是极端的情况。过渡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原本就是模糊的。但更应引起语言学家们注意的正是这种模糊的(неясное)、游移不定(колеблющееся)现象。”俄罗斯研究工程语言学、机器翻译和模糊理论的彼奥特洛夫斯基(Р.Г.Пиотровский)认为:“人类进行思维的运算单位(оперативные единицы)不是离散的数学客体,而是某种模糊集的元素。”可见,前苏联和俄罗斯针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显得非常滞后。国内研究现状:模糊语言在我国早就受到语言学家吕叔湘、赵元任等人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在《外国语》期刊上发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该文被认为是国内最早运用模糊理论对语言模糊性进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诞生。随后,伍铁平教授相继撰写了30余篇论文,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就我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其他一些学者也先后撰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索语言的模糊性,这不仅推动了我国语言学科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其他人文学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熟悉并掌握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语言的正确使用,而且对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所述,国外对于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基本不与翻译挂钩,而我国目前的模糊语言翻译多以英汉、汉英翻译为主,较少涉及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为讨论对象的体系性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在将模糊语言学与文学翻译相结合的基础上,引入等值层次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分析探讨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策略,期待能从新的视角和层面进一步丰富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的社会价值研究特色:本文拟将模糊语言学、等值层次翻译理论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相关理论来阐述,同时紧密结合翻译实例来论证本文所持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从理论上阐述清楚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同时又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创新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学科交叉研究,即借助模糊语言学理论和等值层次理论探讨文学翻译,从新的视角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研究视野,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客观结论,全面系统地探讨所研究的问题。社会价值:本文针对俄语文学作品的语言模糊性问题从翻译视角进行研究,其中将通过大量译例进行相关对比分析,并对本文所提出的具体翻译策略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研究结果或许可以为翻译工作者在俄汉文学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翻译思路和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同时也可以带来某种新的参考标准。理论意义模糊理论不但促进了模糊学自身的发展,而且也给其他学科带来了空前的变革,其中包括翻译学。借助模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特点,这对于从全新视角看待文学翻译的本质,进而创造性地从事文学翻译,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原因在于:通过模糊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更加清晰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所在;结合翻译等值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具体应对翻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的能力,进而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现实意义借助模糊语言学从理论上探讨文学翻译,可以揭示文学翻译的实质,可以让译者在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基于模糊语言学理论,可以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可以验证本文所提翻译策略的合理性,进而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