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是当代西方杰出小说家。其作品已被译为三十余种语言,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大奖,深受评论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石黑一雄是一位创作“世界小说”的国际性作家。他的日本和英国双重文化背景、青年时期对自我同一性的理想主义追求、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对其的影响,都深刻影响并加深了他对现代社会中个体自我的情感、心理、身份认同和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思考,使其小说成为探寻“自我”的文学。本论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结合作家生平和思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叙事学相关理论,研究石黑一雄六部长篇小说的“自我”主题。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了石黑一雄的生平和小说创作,对“自我”做了定义,探讨了石黑一雄对“自我”问题的感悟与思考,在总结国内外石黑一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论题,并说明了论题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即正文部分,共四章,把石黑一雄的六部小说分为四组,分别从迷茫的自我、异化的自我、创伤与怀旧中的自我和自我的存在四个方面探讨了“自我”主题。第一章主要研究石黑一雄的头两部小说《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中剧变时代里深感错位、迷茫的个体自我形象。第一节结合作家的创作思想指出小说历史背景乃是虚指任何社会价值观剧变的时代,并以此为出发点,对这两部小说中剧变的时代的具体表征,即与创伤与重建相关的历史的断裂感和空间的变迁,以及新旧两代人在社会价值观上的激烈冲突,做了细致的分析。第二节则具体分析剧变时代背景中个体何以深感错位和迷茫。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悦子和小野对幸福和道德成就的追求,在战后社会价值观剧变的时代,均被证明毫无意义,他们都陷入迷茫之中,而小说中的年轻一代,如悦子的女儿妮基,和另一部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日本题材短篇小说《团圆饭》中的“我”也同样对意义和价值的选择,对自我的未来感到迷茫。论文结合石黑一雄的生平和思想,认为这两部小说中对个体形象做如此描写,实际上是作为二战后西方后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一员的石黑一雄自身焦虑感的投射。第二章主要从他者参照下的自我的角度研究石黑一雄的第三部小说《长日留痕》史蒂文斯的“自我”形象。史蒂文斯的回忆与叙述既呈现了史蒂文恪守“尊严”的异化的自我,又书写了旅程中他部分摆脱异化,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的过程。第一节运用弗洛伊德的情感注入和自居思想分析了史蒂文斯异化的自我,论证史蒂文斯对父亲和达林顿勋爵这两个他者的认同,构造了他的自我理想(Ego Ideal),从而使其异化成为一位完全抑制情感、只知盲从主人的具有所谓“尊严”的完美管家;第二节论述了史蒂文斯在英国西南部之旅中重新认识自我、部分摆脱异化的心理旅程。在陌生的世界里和外界他人的接触,使史蒂文斯得以部分认清他的理想自我的虚幻与错误,在与真实世界的相遇中反思、理解、再造自我认识。第三节的主要观点是石黑一雄将史蒂文斯塑造为一位唯命是从的奴仆,一定程度上隐喻着现代社会中失去主体性的自我,而史蒂文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第一人称自我叙事亦可被视为分崩离析的主体性的明证,二者都是对现代自我观所坚守的稳固统一的自我的颠覆。但史蒂文斯在旅程中自我逐渐从异化中觉醒,最终达到某种程度的自我认识,这一过程又反映出作家对同情这一重要伦理概念在调节自我与他者关系、并进而构建主体间性上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第三章主要研究石黑一雄的第四和第五部小说—《无可慰藉》和《上海孤儿》中创伤和怀旧的影响下的“自我”。创伤和怀旧是当前社会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母题。强烈的创伤主题源于中年石黑一雄对人生和世界更为黑暗和悲观的认识。第一节中,瑞德和班克斯这两位主人公个体自我的建构被放置在人物早年心理创伤的决定性影响之下来进行分析,他们都以对往昔的怀旧(尤其是对创伤之前的美好时光的怀念),来对抗或合理化创伤事件与感受,并进而面对造成创伤的残酷的现实世界。据此,他们建构出理想自我,努力试图解救世界于危机,同时也希冀重建或恢复美好的童年一一个更好的世界。第二节主要研究理想自我对危机世界的失败救赎,《无可慰藉》中的危机世界表现为以空虚、孤独、焦虑为人们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城市,而《上海孤儿》中的危机世界表现为一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理想自我对此的拯救显然是徒劳的,因为形成理想自我的创伤主体之创伤本就是此处更大的危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无可慰藉》中的人们依然以陷入精神危机、毫无慰藉告终,而《上海孤儿》中的“孤儿”喻指所有终将离开天真美善的童年,进入充满暴力、罪恶、不幸的现实的人。第四章主要研究《千万别丢下我》中个体在必死宿命的威胁下和社会的宰制中,如何成长,如何确证自我存在。尽管克隆人的命运揭示出一个残暴的为自身利益而置他者不顾的“正常人”社会的真相,克隆人“他者”完全可以发出理性的控诉和行动上的反抗,但石黑一雄显然更意在用克隆人对人文主义价值观和人性的坚守,在情感上打动“正常人”读者。这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则书写当代普通人置身种种权力威压和社会不公之下,却仍能确证自我存在的积极寓言。第一节从个体的生命历程角度回顾了从生到死,人自我意识的变化。第二节主要针对克隆人之间极富隐喻性的群体关系和情感联系一相互依赖、友情和爱情—展开论述。克隆人学生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关照、充满爱的情感联系:性爱、爱欲、友谊、同胞之间的爱都存在于凯茜与她的朋友和克隆人伙伴之间。无论社会中权力、话语如何运作,限定他们、掠夺他人,这些真挚情感证明了人性和彼此的存在。第三节则从创造力、记忆与叙述三方面体现出的力量来论证克隆人“自我”的存在。他们的创造力体现了他们没有被剥夺的主体性,而记忆见证了彼此的生命,凯茜的叙述达成了认识自我和与读者交流的双重目的,确证了克隆人充满人性的自我存在。结语尝试总结石黑一雄小说中“自我”主题的演变,和石黑一雄“自我”主题书写的几个特点,在石黑一雄笔下,“自我”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臣服的、作为宰制对象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具有自主性和自我认识能力的自我。石黑一雄对“自我”主题的刻画,一方面,可说是尤为重视个体自我的心理的刻画。另一方面,“自我”主题也承载和表达着石黑一雄国际性小说的写作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