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投桃报李”充满感恩情怀的古训,至今仍广为流传,历经几千年广泛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传统道德。大学生感恩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有效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我国有历史悠久的感恩文化,但以心理健康为视角开展感恩的研究只有短暂的历史。直到二十世纪末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感恩作为积极心理学二十四种心理特质之一,逐渐引起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界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发展,作为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资本研究逐步成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界的新领域。本研究所关注的感恩和心理资本均为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有利于人们发展的积极心理资源,两者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两者的具体影响关系如何,尚待数据研究探索和论证。为了研究大学生感恩与心理资本的影响关系,探索大学生感恩水平的提升路径,本研究使用谢振旺编制的《大学生感恩特质结构量表》和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博文学院、漓江学院、广西技术职业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七所院校的98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开展大学生的感恩与心理资本的现状及其关系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感恩与心理资本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感恩总体均值为4.77,得分大于量表的中值4(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其中,知足幸运、简单快乐、珍惜、消极体验及回报行为五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4.88、5.21、5.17、3.29、5.40,回报行为因子得分最高,消极体验因子得分最低。这表明大学生在接受他人的恩惠之后,心中常怀有感激之情,易激发相关的回报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感恩总体及回报行为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回报行为因子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感恩总体及其各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5);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在知足幸运因子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然而,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学历及是否学生干部四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大学生感恩总体及其因子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为4.71,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及乐观四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4.59、4.37、4.98、4.97,得分均在量表中值4以上。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希望>乐观>自我效能>韧性,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积极乐观,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对前途充满希望,但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困境时,却显抗压性不足,抗逆境能力较低。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及韧性、希望、乐观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三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以及学历三个变量上,大学生自我效能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在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是否获得学校贫困生认定三个变量上,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各因子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感恩总体与心理资本总体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感恩水平越高。大学生心理资本对感恩有正向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39.3%,表明大学生感恩的变化量有39.3%是受心理资本变化的影响。大学生感恩的知足幸运、简单快乐、珍惜及回报行为四个因子与心理资本各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消极体验因子与心理资本总体及韧性、希望、乐观三个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韧性、希望、乐观三个因子是感恩的预测变量,其对感恩产生的解释率为41.8%。大学生心理资本的韧性、希望和乐观三个因子与大学生感恩有线性回归关系,它们对大学生感恩的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1.4%、19.3%、22.3%。根据以上的探索和研究结果,本研究整理出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感恩的影响路径图,并以影响路径图为蓝本,从积极心理资本的视角,提出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第一,韧性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的策略为:调整认知,提高大学生对感恩事件的觉知;切身实践,加强大学生对感恩事件的体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氛围。第二,乐观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的策略为:培养健康良好的情绪,增加大学生对感恩事件积极的情感;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对感恩事件进行合理评价;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感恩行为的产生。第三,希望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感恩水平的策略为:制定目标,分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增强意志力,强化感恩教育的实践环节;打破习得性无助,引导学生践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