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污染严重的水生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功能丧失,随着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底栖动物群落出现演替,种类越来越丰富。因此,通过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能了解水体受污染程度,并能从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中了解受损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但在国内,对城市污染河流生态恢复过程中底栖动物的恢复动态研究较少,而且一般都集中在某一年的研究上,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相关报道仍比较少。本论文选择苏州河为研究对象,从上游到下游共设赵屯、黄渡、北新泾、浙江路桥四个断面,于2005年春到2006年春,对苏州河底栖动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全面了解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因子对苏州河底栖动物的影响,并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1999年、2001年和2003年底栖动物的调查结果,研究了苏州河生态恢复过程中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动态,从生态学的角度评价底栖动物群落的恢复进程,进而说明苏州河的生态恢复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苏州河底栖动物种类少,共9种,其中寡毛类3种,占33.3%;软体动物5种,占55.6%;水生昆虫1种,优势类群为寡毛类,指示物种为霍甫水丝蚓。9种底栖动物只分属两个功能类群:集食者和刮食者,而且主要以刮食者为主。季节变动方面,苏州河底栖动物类群四季变化不大,但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较大。密度最高出现在春季,为22990个/m2,最低出现在冬季,为12463个/m2:生物量最高出现在春季,为45.56g/m2,最低出现在夏季,为19.70g/m2。2.环境因子对苏州河底栖动物影响较大,不同环境因子对苏州河底栖动物影响不同。理化因子方面,对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包括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因子有溶解氧和悬浮物浓度,两者分别与苏州河底栖动物密度、多样性和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其它因子如水温、BOD5、氨氮能通过影响溶解氧来影响底栖动物的密度、多样性等,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是间接的。底质指标方面,对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有直接影响的主要底质指标有底质类型、颗粒大小、CODcr、NH3-N和有机质。底质类型、颗粒大小与苏州河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CODcr、NH3-N和有机质与苏州河底栖动物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底质环境对不同类别底栖动物的影响不一样,苏州河底泥有机质、CODcr、NH3-N与寡毛类的分布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密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但软体动物生物量与水生昆虫生物量都与NH3-N呈显著负相关。生物因子方面,除了大型水生植物外,其余生物因子如浮游生物和鱼类,对底栖动物的影响不大。3.1999年—2005年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说明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以2001年作为转折点。1999年、2001年的恢复进程较快;1999年、2001年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较好,种类分别达到12种(1998年为7种)和14种,包括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其中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但密度以寡毛类占优势。2003年、2005年的恢复较慢,并伴有退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种类的减少、密度的增加但生物量的降低、多样性的降低。种类从从2001年最多的14种减少到2005年的9种,减少的种类主要为软体动物;Shannon-Weinner多样性从2001年最高的1.20降低到2005年的0.70;均匀性则从2001年最高的0.67降低到2005年的0.41。七年来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恢复动态说明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进程缓慢,并具有阶段性和反复性,目前仍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4.目前苏州河生态恢复进程缓慢、曲折,仍停留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即水质恢复阶段和生态恢复初期阶段之间。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生态恢复的程度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做大量的生态恢复工作,真正实现苏州河的生态恢复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