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30年代末,审计委员会应公司监管的发展要求首次出现在美国,之后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9世纪70年代初才因为“水门事件”再次得到人们的关注。在1972年,美国首次通过正式文件要求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并且紧接着在1977年审计委员会制度正式成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另外两个重要支点是公司管理层和外部审计师),审计委员会制度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但随着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发生后调查的进行,人们开始对公司治理结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的审计委员会产生了质疑,由此展开了学术界对审计委员会作用机理和有效性的讨论,至今未有定论。审计委员会制度在21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从引进之初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首次建议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是我国全面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标志。审计委员会制度引进中国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本文将探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在公司治理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分析其和国内公司治理结构中原有的制度之间的协作关系。我国的治理结构中不仅有监事会,还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本文将探究审计委员会制度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共同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本文的理论分析得出了审计委员会制度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结论,接着就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这一结论。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在分析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假设和模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近三年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与审计意见显著相关,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利于审计意见的改善;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时间也与审计意见显著相关,设立时间早于证监会强制要求时间的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标准审计意见。另外,通过构建交互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发现,与其他审计委员会相比,在2009年7月1日前设立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作用更大。本文还引入了调节变量,得出了公司治理水平对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效果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的结论,并且对于不同的审计委员会特征,调节作用的方向也不尽相同。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审计委员会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分别向政府、监管部门以及上市公司提出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