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罗德·布鲁姆,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20世纪70年代,布鲁姆创建了自己的误读理论,这一理论使他蜚声国际文坛。近年来,其相关见解,在我国文艺理论界也常常为人提及,且已有部分研究成果问世,但从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本文拟在潜心研读其代表作的基础上,从核心概念、理论渊源,以及与传统理论、解构主义理论、读者反应理论的区别等方面,对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并指出它对当代中国理论界的意义,以促进我国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布鲁姆误读理论概述。本文将对布鲁姆的误读理论进行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概述。布鲁姆认为在诗歌史上,前辈诗人早一步占据了诗歌的想象力空间。对姗姗来迟的后辈诗人而言,前辈如同是强大的父辈,他们在“父辈”的影响下想象力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影响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强大力量,它阻碍了后辈诗人的创造力,使他们产生了对自己诗歌能否具有创造性,能否获得诗歌史地位的焦虑。后辈诗人为了取得自己诗歌的生存权,通过误读对前辈进行反抗。而具有创造性的伟大诗歌就是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作不断误读的结果。二、布鲁姆误读理论的核心概念。通过对布鲁姆著作的研读,我们发现有几个核心概念贯穿于误读理论的始终,也与其误读思想息息相关。因而要加深对布鲁姆误读理论的认识必须理清这几个关键性概念和理论。1、传统观和影响观。布鲁姆吸收维柯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传统观和影响观,指出传统和影响不只是前辈诗人对后辈诗人的丰厚馈赠,更是一种可能导致后辈诗人死亡的致命沼泽。影响所产生的焦虑迫使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误读。2、文本观。布鲁姆受解构主义思潮影响,认为文学文本本身具有很强的修辞性,充满着意象、象征、寓言等,容易产生歧义,从而使明确、稳定、单一的意义成为幻想。文本意义的不确定为后辈诗人对前辈诗人的误读提供了可能。3、修正比策略。布鲁姆将误读的手段命名为六个“修正比”,即“克里纳门”、“苔瑟拉”、“克诺西斯”、“魔鬼化”、“阿斯克西斯”、“阿波弗里达斯”。通过这六个修正比,误读得以实现。与这六个修正比相对应的修辞是:反讽、提喻、转喻、夸张、隐喻和代喻。他将二者与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相联系,深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