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税收返还是税收征纳过程中产生的兼具实体性和程序性的法律问题,包括纳税人要求退还税款和纳税人返还溢退、错退税款。聚焦于纳税人作为税收返还的权利主体要求退税的问题,本文采用税收还付请求权予以界定与表述该项权利。税务机关是否退税、应否退税、如何退税等相关事项,主要规定于2001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51条,对应于2015年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返还是税收征纳过程中产生的兼具实体性和程序性的法律问题,包括纳税人要求退还税款和纳税人返还溢退、错退税款。聚焦于纳税人作为税收返还的权利主体要求退税的问题,本文采用税收还付请求权予以界定与表述该项权利。税务机关是否退税、应否退税、如何退税等相关事项,主要规定于2001年5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51条,对应于2015年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第85条。截至2020年10月,我国司法案例中适用《税收征管法》第51条作为其中最重要的裁判依据者,共计24例,涉及纳税人税收还付请求权、税务机关退税行为规制等。经由筛选的样本案例实证分析表明,司法实务中,存在纳税人及第三人退税难的权利救济问题、税收还付请求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等。深入研究我国税收还付请求权,本文基于司法案例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两点建议:一方面需改进现行条文以应对司法实务难题,通过立法建议、法律解释和漏洞填补等方式完善退税制度的法律适用问题,完善立法;另一方面引入公法上不当得利理论为新设税法条文奠基,以期推动相关理论的完善。本文创新之处,一是充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基于当前我国税收还付请求权规则和司法实务问题,以《税收征管法》第51条、《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第85条法律条文为研究要点,采用数据统计、现状分析、问题归纳等具体方法进行案例实证研究;二是基于司法实务问题提出创新观点,针对现行条文提出应当拓展税收还付请求权的适用情形、考量代缴税款第三人的利益、设置更具灵活性的退税时效、重视税务机关职责和引入公法上的不当得利作为救济途径。我国《税收征管法》正面临大幅修订,以税收还付请求权为研究对象,梳理司法实务运用中的问题,以归纳问题作为理论观点的基础,以解决规范缺失作为研究目的,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创设性的条文修改建议,为修订本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正>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数量约为90万例,其中出生时有临床明显可见症状和体征的出生缺陷儿数量约25万例,出生缺陷发生率约5.6%[1]。出生缺陷已成为影响群体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因此,如何降低结构异常胎儿的出生率、改善出生缺陷儿的预后,成为当前医疗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
股权质押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而言,在快速获得融资现金的同时能够保留控股股东对上市企业的控制权,并且易于被金融机构所接受,因此股权质押越来越受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青睐,甚至出现了“全股质押”的现象。但近年来,股权质押爆雷频出,其对上市公司日常生产经营决策、市场反应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对股权质押的研究目前集中于动机和经济后果这两个领域,少有关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资本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创新,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需要营造一个“容忍短期失败、鼓励长期成功”的创新文化,这意味着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管团队是鼓励企业创新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年来公司董事离职、董事会团队换血等事件时有发生,董事会团队稳定性问题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还鲜有文献涉及相关问题对公司研发创新活动的影响。
纾困基金是欧债危机期间形成的一种应急机制。2010年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了防止欧盟国债务违约的风险进一步扩大化,特别提出了“纾困基金”这一创新性的短期应急机制。纾困基金,在我国的实践研究中,则是为了纾解民营企业的股权质押风险和流动性问题而设置的专项基金。2018年11月初,在民营企业的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作为发言人,指出为了更好地纾解股权质押风险,相关主体应该积极扶持困难企业。在政策释放利好信
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作为准公共物品,其所形成的土地市场日渐活跃,市场化运作程度不断提升,供应方式也从最初的划拨、协议出让到如今的“招拍挂”制度。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资源,大力拓宽用地范围更加剧了社会对用地的不断需求和有限土地资源供应的矛盾。供后开发利用乱象丛生,诸如粗放用地、改变用地容积率、有意囤地哄抬地价等现象屡见不鲜。批后土地开发利用上存有的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和优动能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使得政府频繁颁布和变更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运行,提高了整体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水平。已有研究表明,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会对宏观经济要素或行为产生负面冲击,也会对企业投资、研发创新等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而融资约束作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研究大多从资金渠道角度,论证政策制度的不稳定会对企业融资约束产生负面影响,却鲜
本文从金融资产相关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了新金融工具准则(2017)在我国A股金融公司的执行效果。通过手工收集重分类调节信息以及最新版的金融资产报表项目金额,运用价格模型实证检验了重分类发生时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以及重分类发生后执行新准则对金融投资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未实现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此次适用新准则导致的重分类调整额存在较为显著的价值相关性,但资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以上市企业为执行主体的研发经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然而,研发创新活动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投入,并且周期跨度大,最终是否能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研发强度提高带来的企业风险往往使得管理者深陷压力,加之研发投入会计处理方式的灵活性,我国上市企业研发投入财务舞弊的案例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因缺失应有的职业审慎、审计程序不充分甚至出具虚假记载的审计报告
财政部在2016年12月批准印发了 12项新审计报告准则,旨在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及其决策相关性。执行新准则的近几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于其中关键审计事项相关政策的经济效用展开了研究,当中也包括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而多数学者对该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与否、事项的数量以及其不同类别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效用,鲜有对关键审计事项的其他特征进行分析。本文综合研究了关键审计事项对企
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的资本联系加强,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整体。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我国根据国情不断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借鉴国外经验,开启会计准则变迁之路。会计准则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不断互相检验的过程,尽管我国会计准则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当前已颁布发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大部分都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合并财务报表问题,而在规定有关准则的时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