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棒石负载锌钴抗菌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uoduo198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选用抗菌谱广且细胞毒性较低的锌作为抗菌剂原料,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通过引入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钴和天然凹凸棒石,合成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探究凹凸棒石添加量和锌钴摩尔比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并分析材料的抗菌机理,以期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利用体外抗菌实验和CCK-8实验考察不同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材料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将上述系列抗菌材料进行300-800°C的煅烧,得到系列凹凸棒石负载的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同时考察煅烧温度,锌钴摩尔比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APT/ZnCo LDO抗菌效果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Zeta电位等手段对上述所有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形貌变化和细菌活力变化,探讨可能的抗菌机制。结果1.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1.1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的组分和形貌,发现成功制备了由一维的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组成的混维抗菌材料。1.2体外抗菌实验结果发现,当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wt.%时,制备的抗菌材料APT/ZnCo LDH与未添加钴和凹凸棒石的对照组相比,拥有相同且最佳的抗菌效果;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0.25 mg/mL和1.0 mg/mL。1.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优的APT/ZnCo LDH和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出细胞毒性。1.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材料接触后,由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细菌由规整形态转变为不规则形态;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菌活力,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被染为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2.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2.1通过系列表征手段分析材料的结构和理化特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一维凹凸棒石和二维锌钴层状双氧化物组成的混维复合材料。2.2通过体外抗菌实验发现,制备条件为500°C、锌钴摩尔比为8:1、凹凸棒石添加量为40 wt.%时,得到的APT/ZnCo LDO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与未经煅烧的对照组相比,其抗菌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与未添加凹凸棒石和钴的对照组相比,其拥有相同且最优的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 mg/mL和0.5 mg/mL。2.3 CCK-8实验结果显示,抗菌性能最佳的APT/ZnCo LDO与Hela细胞共同培养24 h,48 h和72 h后,仍然没有表现细胞毒性。2.4通过透射电镜分析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的微观形貌变化,发现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后,细胞结构遭到破坏,形貌发生改变;细菌与抗菌材料接触前后的细菌活力变化结果显示,细菌由绿色荧光的活细菌变为红色荧光的死细菌。此外,还观察到死亡的细菌大量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结论1.通过引入凹凸棒石,联合共沉淀法和煅烧法制备了一维结构和二维结构组成的混维结构的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氢氧化物(APT/ZnCo LDH)和凹凸棒石负载锌钴层状双氧化物(APT/ZnCo LDO)。2.制备的抗菌材料在引入凹凸棒石和钴元素后,减少了锌元素的相对添加量,但保持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且材料的细胞相容性与凹凸棒石和钴元素的添加量呈正相关。3.相比复合材料APT/ZnCo LDH,经煅烧后形成的APT/ZnCo LDO,其抗菌性能明显得到提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由0.25 mg/mL和1.0 mg/mL提高到了0.125 mg/mL和0.5 mg/mL。4.细菌在和抗菌材料接触后,菌体死亡并大量被黏附在抗菌材料表面,这与材料中凹凸棒石优异的吸附性能有关;细菌被凹凸棒石黏附后,增大与材料表面锌和钴的接触面积,更有利于抗菌性能的发挥。5.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锌基抗菌剂结合天然凹凸棒石和人体微量元素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抗菌活性和降低其细胞毒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常见原因。胃癌治疗后的侵袭和转移仍然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阻碍。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可以增强细胞增殖、
国际上在基于光学体系的量子信息领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利用长程的光学系统产生纠缠态并传输信息已经较为容易。但是,在未来的固态量子计算机内部,短程信息传输交流技术还未
目的:研究醛酮还原酶超家族7A3亚型(AKR7A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1.运用Western-blot、Real-time PCR以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胃癌
德国美因茨大学翻译语言与文化学院的口译研究教授多特·安德烈斯重点关注口译史、战时口译、口译职业伦理、口译教学法等学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性以及翔实缜密的文本分析饮誉欧洲口译界。本文对安德烈斯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展开述评,以《交替传译与笔记研究》与《历史和文学作品中的口译员形象》两篇论著为主,前者从译员回忆录分析入手,结合交传笔记实验,验证笔记在交传过程中的多样意义与功能;后者从历史文本通向文学文
目的c-Jun是转录因子复合物AP-1(activator protein 1,AP-1)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肿瘤的分化发育以及诱导机体产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细胞内c-Jun蛋白很
近年来,多尺度电磁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尺度电磁问题是指计算区域不仅包含电大结构,还包含电小结构。时域有限差分(FDTD)算法因适用于处理形状复杂、非均匀介质问题,
【目的】探索鞘氨醇-1-磷酸转运体2(Spinster homolog 2,SPNS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判断SPNS2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检测SPNS2蛋白在133对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切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29
第一部分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MSH2基因突变分析中文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分离157株光滑念珠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同时探讨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MSH2基因突变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7月-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临床标本分离获得的157株光滑念珠菌,并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抗性进行统计。从上述菌株中随机挑取19株氟康唑耐药菌株、15株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以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癌症之一,是全球第五致死癌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肝硬化是HC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HCC是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多因素疾病,危险因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黄曲霉素B1的摄入、酗酒、吸烟,以及宿主因素例如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HCC的发展不
背景:肺癌(lung cancer,LC)又称为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在支气管粘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这些年来,由于环境和饮食污染日益加重,LC发生率逐年上升,并且呈年轻化趋势,成为严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