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以其信息的广泛性,操作的便利性以及交流的互动性为翻译工作带来诸多方便,但同时也使得传统翻译的权威性受到来自读者群体前所未有的挑战。近些年来,随着国外玄幻小说的兴起,国内相关翻译也层出不穷。但从读者借助网络平台同出版社的“叫板”不难看出,读者对其翻译水平并不怎么认可。与此同时,面对读者网络上良莠不齐的翻译,翻译工作者及相关学者对其翻译质量也表示担忧。于是,专业翻译者与读者间互不信任,冲突由此而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彼此的冲突,作者试图借助接受理论,从读者自己担当译者这一现象着手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接受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将翻译研究的焦点由文本转移到读者身上,其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并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构建的重视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空间。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普及,年轻读者阅读外国作品的能力大大提升;与此同时,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读者对外国作品的欣赏水平,而且也使得读者和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理解更加显性化。这一切都对网络时代下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读者的定位及其期望值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目的所在。本文以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和读者运用网络平台对其的评价及自我翻译为个案,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结合网络时代特征,对当下传统翻译作者翻译和网络时代下读者翻译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肯定传统翻译的前提下,结合网络的广泛性与便捷性,更好地实现翻译者、读者以及出版社间的互动。在分析文本时,为了更好地将网络翻译与传统翻译结合起来,作者分别从翻译者身份、翻译动机、程序、风格及读者群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期待视野”这一接受理论重要概念,分别从信息处理和审美需求两个角度揭示了翻译者对读者“前理解”的低估及其“审美期待”的错误定位是导致读者不满的根源。为了进一步阐释,作者在分析信息处理时从信息理解、信息传达和翻译不足及过度三个方面着手;在审美需求方面主要从词汇运用,句子结构和对异国文化的渴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分析冲突产生根源的同时,结合另一个重要概念——“意义未定点”,通过对读者的评价及翻译进行分析,对读者真正的“期待”进行探讨,得出其“语言上追求同化,文化上追求异化”的结论,期待能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借鉴。最后,对当代翻译任务提出新的认识,及时调整态度,积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