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期,中日作家以家庭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它们分别是巴金和岛崎藤村的代表作,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出自不同国别的作家之手,发表的时间也不相同,但这两部《家》却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以这两部《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创作缘起、自传性色彩以及作家的视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巴金和岛崎藤村在创作《家》之前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活动、两部《家》的主要内容以及中日两国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的状况。第二、三章从两部《家》的人物形象入手,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身份涵义做了大致归纳并围绕他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这些人物当中,长子是旧家庭中的守护者,幼子是旧家庭中的觉醒者,青年女性们是旧家庭中的弱者。封建家长是失势的统治者,败家子是旧家庭衰败的推手。第四章分析了巴金和岛崎藤村创作《家》的动因,将之归于对时代要求和呼唤的响应以及法国作家左拉的触发。第五章围绕作家的视点和作品呈现出的自传性色彩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两位作家视点的差异,认为直接原因是他们对家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不同,而根本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文学传统存在着差异。分析了两位作家自传性色彩呈现出差异的的原因,认为在两部《家》中虽然都有作家生命体验和情感记忆的投入,但基于不同写作的意图,巴金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进行了改造,而岛崎藤村则是予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