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对关系从句加工的影响 ——一项对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的眼动研究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从句(relative clause/RC)所表达的是一种典型的长距离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y),即填充语-空位依存关系(Filler-Gap Dependency)。关系从句所修饰的中心词被认为是从关系从句中移出来的填充语,填充语移动后会在原位留下一个空位。关系从句可分为主语关系从句和宾语关系从句。目前对于关系从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不对称上。在对印欧语关系从句加工的研究中,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对此,从填充语-空位之间的距离入手是一个重要的解释角度。距离可以分为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在关系从句中心语居前的(RC-head-initial)印欧语中,由于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是同步的,因此,二者都是关系从句加工中的决定性因素,即都可以解释这些语言中主语关系从句的加工优势。而在汉语这种SVO语序且关系从句中心语后置(head-final)语言中,关系从句中的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不同步,它们对汉语关系从句加工的影响还有待考察。在汉语关系从句中这两种因素到底哪一种起决定作用?还是二者共同起作用?如果是共同起作用,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这都是研究者们要回答的问题。Hsu&Chen(2013)通过眼动实验研究了汉语主语关系从句中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的作用。研究发现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目前为止,还未有人对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中这两种距离的影响性进行研究。因此,本实验打算进行这项研究,以期让我们对这两种距离在关系从句加工中的作用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本研究要回答三个问题:(1)填充语和空位之间的线性距离是否影响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2)填充语和空位之间的结构距离是否影响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3)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之间在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如存在,二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本次实验预期:(1)填充语和空位之间的线性距离影响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2)填充语和空位之间的结构距离影响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3)填充语和空位之间的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在汉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加工过程中存在互相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的实验句有语境背景(见附录1),而实验2的实验句删除了语境背景(见附录2)。两个实验均采用双因素被试内设计:线性距离(长/短)x结构距离(长/短)。主要考察指标为第一次注视时间(FF)、第一次阅读时间(FP)、第一次注视时间(GD)和总阅读时间(TT)。实验材料的示例及分区见附录1和附录2。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1和实验2的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中均发现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结构距离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实验1中,在第6区(De)的加工过程中,总阅读时间这一指标分别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结构距离效应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在第7区(RC中心词)的加工过程中,第一次凝视时间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总阅读时间显示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以及线性和结构距离的交互作用当线性距离更小时,结构距离效应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第7区的线性距离效应和预期完全相反:当线性距离增加时,第7区的加工时减小。在第4区(宾语关系从句的主语)的加工过程中,总阅读时间显示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及其同线性距离的交互作用。在第5区(宾语关系从句的动词)和第11-13区(形容词短语)的加工过程中,总阅读时间均显示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本次实验结果除第7区外均同时支持线性距离假说;所有兴趣区实验结果均支持结构距离假说;第4区,第6区和第7区发现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交互作用。本次实验预期是若线性距离更长,则加工时更长,而第7区的数据则显示出了相反的结果。我们推测原因是线性距离更短的句子背景部分有一个地点状语,这会造成被试在加工句子的时候消耗更多的工作记忆。针对这个实验结果,本文设计了第二个实验,在第二个实验中,实验句的背景部分被删除。实验2中,在第6区(De)的加工过程中,总阅读时间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第一次注视时间、第一次阅读时间、第一次凝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这4个指标均显示了结构距离效应,线性和结构距离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第7区(RC中心词)的加工过程中,第一次凝视时间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第一次凝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两个指标则显示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线性和结构距离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第4区(宾语关系从句的主语)的加工过程,总阅读时间同时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和结构距离效应。在第5区(宾语关系从句的动词),总阅读时间同时显示了显著的线性距离效应、结构距离效应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在第11-13区(形容词短语)的加工过程中,总阅读时间均显示出了显著的结构距离效应。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第7区的线性距离效应与第一次实验结果一样:在第7区中,线性距离更长,则加工时更短。实验1和实验2对比显示,第7区实验结果跟地点状语无关,推测可能是形容词与NP搭配的提示作用加快了NP的加工。第二次实验结果除第7区之外均支持线性距离假说;所有兴趣区的实验结果均支持结构距离假说;第5区发现线性距离和结构距离的交互作用。汉语宾语关系前的背景句对其个别区的加工有影响。
其他文献
主题式教学以学生的体验为重心,根据特定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教师创设相关主题情景,帮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交际环境中,建构自我的语言知识体系。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目的语的内在思维逻辑,也是学习者加深对中国了解的重要途径。坦桑尼亚当前注重培养汉语人才,并与中国合作开设了诸多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作为对外汉语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汉语综合课成为教学研究者
插图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中外艺术家及绘画大师们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并进行广泛的创作实践。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插图的帮助下可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读者快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进而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与内涵。并进而获得无穷的审美体验及宝贵的思想熏陶。本次毕业创作项目是根据麦家长篇小说《暗算》进行创作的。原小说包含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几个具有特殊天赋的人在同
祠庙是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的一种形式,是民间社会的神圣空间。山西省原平石鼓神祠是当地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它似一个大熔炉,不仅是传统儒家“忠孝”文化的栖息之所,也兼具民间信仰、佛教与道教文化的内涵。虽风云变化,历经沧桑,石鼓神祠非但没有被遗忘,而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穿越时光而来。原平石鼓神祠是当地著名的宗教场所和游览胜地,是集佛教、道教、儒家以及民间信仰为一体的神祠,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经历了农村向城市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他们逐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变,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换。在此过程中,迁移劳动力也逐渐分化两类:一类是,由于经济发展、行政规划、城市扩展、征地等原因从农业户籍转变为非农户籍的户籍移民;另一类则是进入城镇却无法获取当地户籍的流动人口,本文称之为非户籍移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乡城移民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
中国艺术歌曲经过百年的历史在一代代音乐大师的不懈努力下传唱至今成为经典佳作,但是因其艺术性专业性极强的特征,在大众审美观念里依然是小众音乐,尽管专业院校普及较为广泛但是有些作品人们依然只闻其歌不知其人,在众多音乐家中陈田鹤就是其中一位。本文通过对陈田鹤先生生平的整理和研究,认为陈田鹤先生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曾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铭记这位音乐大师,不让其渐渐消失在当今公共视野下;通过运用音乐理
本篇实践报告基于对2018年牛津大学辩论社以“基因操纵是否具有伦理必要性”为议题的辩论进行的模拟口译。正反双方各三名辩手,都是来自于“基因”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人士,围绕己方论点以自身所知、所想、所经历的事情为论据,立场鲜明又客观地对辩论议题进行阐释。本实践报告中,笔者主要对影响口译流畅性实现的客观因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障碍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内容因素部分主要分析的是源语
墨西哥作为印第安文明发源地之一,其族群、语言多样性不言而喻。2003年,墨西哥联邦政府颁布《印第安族群语言权利基本法》,规定西班牙语与其国内现存68种印第安族群语言共同具有国语的法律地位,并且创设相关机构用来保护和促进后者的传承和使用。然而,以上措施到目前为止均未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例如,本国和外国公众仍然普遍认为西班牙语是墨西哥的唯一合法语言,印第安部分语种使用人数持续下降。语言政策属于社会政策
正确的发音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用来衡量中国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项指标。元音是音节的核心,是主要音节的语音流特征的直接载体(Ladeforged,2006),因此,正确的元音发音可以保证交流的顺畅(Prator和Robinett,1985)。另外,方言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母语,方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Lado,1957年)。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方言对于二语元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本文采用声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位于中亚造山带关键区域,是现今构造地质学乃至整个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地带。前人对其古生代演化过程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但关于中生代盆地演化尚存在诸多分歧。中生代是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陆拼合和中新生代陆内盆山体制的重要转折时期,研究西北缘中生代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对认识准噶尔盆地整体演化历史与盆山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和断层的构造特征与样式分析,识别出
閩南為我國著名僑鄉,與海外華人社會保持着密切的聯繋。《江聲報》作為閩南原鄉的地方性報紙,發行於閩南、南洋、台灣三地,在閩南人聚集區擁有大量讀者。二戰時期(1939-1945),南洋華僑與閩南僑鄉之間的聯繋被迫中斷,《江聲報》也受戰爭影響而停刊。戰爭勝利後,《江聲報》復刊。復刊後的《江聲報》中載有大量與南洋有關的新聞、評論、廣告等内容。本文試圖以這部分報道為切入點,通過對1945-1946年《江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