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共识,是区域经济产业选择的重要原则。在国民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和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选择主导产业时,生态产业已是必然选择,生态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已是大概率事件。因而,对生态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与传统的产业相比具有低污染、低消耗、高知识密集、高效益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属于典型的绿色生态产业。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在制定区域或产业发展规划时,生产性服务业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效应而受到普遍关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中央和地方的共识,已成为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支撑。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建立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效应和影响的综合集成研究框架,通过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2003-2014年的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城市间相对专业指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行业地方化指数和规模集聚指数来分析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点、集聚模式和发展趋势;然后从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计算了生产性服务业的6个细分行业12年间(2003-2014年)的空间自相关性指数(Morans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并分析了不同距离阈值下MoransⅠ的变化特征,从而确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空间效应的有效影响范围;最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和其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等3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厘清“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环境”3者之间的关系,力图较全面地刻画和描绘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的特征全貌。 本文主要结论为:(1)空间分工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呈现多样化特征;每个城市一般都有1-3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受到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区域中心城市(南昌、武汉和长沙)之间及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合作不足,竞争大于合作。(2)空间效应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核心-外围”格局,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且虹吸效应在250Km范围内最明显。(3)发展影响方面。制造业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主要因素,周边城市人口规模、制造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变化对本地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存在显著的负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规模、制造业发展水平、政府控制和工资水平这4个因素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周边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对该地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分工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其分工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不显著,但周边地区的分工发展水平对本地城市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显著负向的消极影响,周边地区的政府控制力和工资水平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对本地制造业发展产生影响,制造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发展对环境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时应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避免产业同构,注重产业升级转型,降低虹吸效应影响,统筹规划区域发展政策,摈弃“一刀切”政策思路,因城因地制策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