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城市是为了留住它们的居民,如果能源短缺迫使我们回到浓缩的城市,那么就必须找一些方法,让社区成为一天工作后休憩的天堂,而不是被淹没在噪声、浓烟与尘埃中的危险的栖息地。(唐纳德·艾普利亚德,1981)”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在社区中,私人汽车塑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居民通过驾驶汽车在街道空间中的移动速度越来越快,以往居民赖以为乐的社区街道逐渐被汽车占用,而“私家花园,禁止入内”的牌子也充斥着各个街区的入口。种种迹象表明,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已经使街道空间的功能弱化,以往居民最习以为常的步行生活在街道中却变得越来越危险。本文以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人群、出行方式、居民活动等方面对街道空间的包容性进行分析和解读,一方面,居民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街道发展,另一方面,社区街道的空间特征又潜移默化的塑造着社区居民。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鲁能星城为调查样本,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行为模式研究和分析街道中呈现的空间特征,提出应对小汽车主导的街道空间的规划策略和建议。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社区街道的研究和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本次研究的实践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理论解读,提出社区街道应具有包容性,以及从居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出发,包容的街道空间应具备公平的内涵,构建能满足多样人群和活动的街道空间来帮助人们从小汽车里走出来。同时,本文对大型社区鲁能星城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居民日常行为模式与街道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了社区街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街道空间与居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基于对理论基础与调查研究的分析,文章提出了包含街道形态、空间共享、友好交通、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关于包容性社区街道的规划策略。整个研究是建立在理论探索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高质量的社区街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关于街道空间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鼓励居民健康生活,并在社区街道中回归“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