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MCU量化指标来比较电针夹脊穴和颈椎间歇性牵引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旨在为电针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客观化的量化指标。 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间歇性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的NDI评分、VAS评分及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颈椎主动活动范围与等长肌肉收缩强度指标,所得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分析。通过MCU完成颈椎主动活动范围及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测定,评分标准参考颈部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①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 ②N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 ③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其中前屈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学差异(P<0.01);后伸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6<0.05);左侧屈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右侧屈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0.05);左旋转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右旋转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8<0.01)。 ④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比较,其中前屈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组间比较无差异(P=0.124,P>0.05);后伸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505>0.05);左侧屈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差异(P=0.01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0.05);右侧屈等长肌肉收缩强度的比较,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24,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7,P>0.05)。 结论:①在改善VAS评分、NDI评分方面,电针治疗和牵引治疗均有疗效,且电针组优于牵引组,即电针夹脊穴在改善颈型颈椎病疼痛及症状方面优于牵引组; ②在改善颈椎主动活动范围方面,两组AR0M的改善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电针组优于牵引组,即电针夹脊穴在改善颈型颈椎病颈椎主动活动范围方面优于牵引组; ③在改善颈椎肌肉的等长收缩强度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但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在改善颈型颈椎病肌肉等长收缩强度疗效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