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长期以来,死后间隔时间推断(Postmortem interval, PMI)一直是法医工作中的难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运用法医昆虫学理论推断死后间隔时间得到了迅速发展。研究表明,建立在尸食性蝇类基础上的死后间隔时间推断方法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对郑州地区最常见的三种尸食性蝇类(丝光绿蝇、大头金蝇、棕尾别麻蝇)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以期找出蝇类幼虫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特征,为郑州地区利用尸食性蝇类幼虫生长发育规律推断死后间隔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将新鲜的肝组织放入玻璃容器内,每三天放置一次;2.观察尸食性蝇类到达的情况,记录在培养基上产卵的尸食性蝇类的种类。每隔2h观察一次,记录首批尸食性蝇类产卵(蛆)时的时间;3.产卵(蛆)后每隔12h观察测量蝇蛆体长一次,并记录当时的温度和湿度,直至蝇蛆逐渐变成蛹为止;4.观察并记录蛹羽化成蝇的时间;5.用统计学软件(SPSS 1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6.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如:白天、夜间、室内、室外、雨天、冬季、严密包裹等)尸食性蝇类活动及产卵(蛆)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影响其产卵习性的因素。结果:1.本实验时间段内,郑州地区主要有丝光绿蝇、大头金蝇、棕尾别麻蝇三种尸食性蝇类在培养物上出现并产卵(蛆),且其活动具有季节差异。冬季12-2月份即使偶尔会有尸食性蝇类到达培养物,但由于温度较低未见产卵(蛆)现象,相反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尸食性蝇类出现的种类、数量均较多且活动频繁。丝光绿蝇主要在4-11月份可见其活跃于培养物周围并在培养物上产卵;大头金蝇主要在6-10月份出现在培养物周围并可见到其在培养物上产卵;棕尾别麻蝇主要在3-11月份在培养物周围出现并产幼虫。2.由于每个月份的温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各月份这些尸食性蝇类完成一个生长发育周期所用时间也各不相同。另外本实验还发现,在某一生长周期内如果温度骤降将影响蝇类幼虫的生长过程,使之生长速度延缓,等温度升高后再加速生长。我们通过统计学软件对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幼虫期蝇类幼虫体长与生长时间的相关系数r及回归方程,并建立它们在各月份的生长发育曲线。3.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尸食性蝇类产卵习性的研究,发现尸食性蝇类在白天、阴天、雨后等条件下产卵;在有月光的夜晚、小雨天即使有蝇类活动,但并不产卵;在无月光的夜晚、大雨天等条件下通常无蝇类活动;随着高度的增加,尸食性蝇类出现并产卵的数量就越少,室内蝇类产卵要晚于室外,冬季未见尸食性蝇类活动,亦未见其产卵等。结论:1、丝光绿蝇、大头金蝇、棕尾别麻蝇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季节差异性,其幼虫的生长发育规律各不相同,但其生长发育速率均与温度呈正比。2、尸食性蝇类的产卵习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运用尸食性蝇类幼虫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尸体周围各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