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艾滋病发热及非艾滋病发热进行流行病学现状调查,了解艾滋病发热的特点及规律,探讨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证“艾毒伤元”假说,为艾滋病发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疗效。 方法:在前期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的方法,在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区筛选病例,运用现代科技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照研究艾滋病发热病人与非艾滋病发热病人各40例,观察两组病人发热类型、发热程度、症状体征。观察结果采用频数分布分析、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常用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艾滋病组调查病例40例,发热类型出现最多的是低热烦劳则甚14例,占35%,其次潮热、头身困重12例,壮热10例,寒热往来5例。发热程度出现最多的是低热19例,占47.5%,其次中度发热11例,高热8例,超高热2例。症状体征出现最多的是肢体倦怠36例,占90%,其次为身体困重34例,畏寒肢冷、恶风寒各32例,健忘31例,腰膝酸软30例,夜尿增多、咽干、神疲各28例,视瞻昏渺、易患感冒各27例,气短26例、头晕25例,肢体麻木24例,消瘦23例,耳鸣、牙齿松动、唇甲色淡、面色少华、心悸、口苦、食少纳呆各22例,情绪低沉、胸闷20例,发脱20例,皮肤瘙痒19例,恶心18例,胃脘疼痛、腹部疼痛各17例,小便黄、口粘、口中乏味、痰白而粘、少痰各15例,喘息、盗汗各14例,五更泻、刺痛、钝痛、部位固定各10例,渴喜热饮、自汗各9例,泄泻、齿衄各8例,肌衄7例,咳血、鼻衄、头痛昏蒙各6例,血色鲜红5例,血色暗红、便血、失眠多梦、大便先干后溏各4例。 2.艾滋病组与非艾滋病组相比,在潮热、头身困重、易患感冒、盗汗、痰白而粘、气短、喘息、咽干、口大渴喜冷饮、口渴不欲饮、渴喜热饮、口中乏味、口粘、口苦、恶心、干呕、腹部胀痛、消瘦、心悸、健忘、视瞻昏渺、唇甲色淡、侧头痛、刺痛、钝痛、部位固定、肌衄、齿衄、牙齿松动、发脱、腰膝酸软、耳鸣、畏寒肢冷、皮肤瘙痒、肢体麻木、便秘、泄泻、五更泻、夜尿增多、小便黄等37个症状中,有明显差异(P<0.05)。 3.艾滋病组40例发热病人的舌质中淡红舌25例,红舌13例;舌形中裂纹舌4例,胖大舌、齿痕舌各3例;苔质中腻苔21例,厚苔16例;苔色中白苔28例,黄苔9例;脉象中细脉32例,沉脉22例,数脉10例,弦脉6例,滑脉5例,结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艾滋病发热患者以内伤发热为主,证型以湿热内蕴为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艾滋病发热病因病机更为复杂,气血津液及五脏均可涉及,同时必有元气损伤症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探讨艾滋病发热的病因病机:艾毒伤元,引起气血阴阳亏虚、痰凝、气滞、血瘀、脏腑精气不足而发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佐证“艾毒伤元”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