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1951-2010年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及NOAA全球海温资料,对近60年我国冬季气温的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60年气温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偏冷期(1951-1985年)和偏暖期(1986-2010年)。分别对两个时期影响冬季气温的年际环流异常及海温外强迫、天气尺度涡动等因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两个时期冬季气温经验正交分解的前两个主要模态较为相似,均表现为一致变化和南北反相变化两个分布型态。其中全国一致变化模态的分布特征在两个时期差异较小,但在气温变暖后,其方差解释率有所减小;而南北反相变化的模态在偏暖期的解释方差增大,同时空间分布上北方地区显著区域增大而南方地区显著区域缩小。(2)对两个时期不同分布型的环流场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偏冷期和偏暖期,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以及贝加尔湖南侧低槽活动异常均是引起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重要环流因子。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偏强会使得我国冬季异常偏冷。在近六十年间,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这也是造成我国冬季气温变暖的直接原因。(3)为寻找前期可能存在的强迫信号,对前期热带海温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热带印度洋地区和东太平洋地区海温与我国冬季气温有密切联系。与热带海洋其他地区的海温相比,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对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变化的贡献更大。在偏冷和偏暖两个时期,印度洋与东太平洋海温之间的耦合关系发生了变化。(4)通过对变暖期气温异常年相关的海温进行分析,前期夏季7-8月印度洋海温及8-10月中东太平洋海温分别与后期冬季不同纬度环流系统的异常密切相关,7、8月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主要对应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南侧地区环流系统异常,而8-10月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主要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和印缅槽发生异常。二者共同作用可导致我国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因此这两个区域的海温可以作为前期信号用于预测。(5)考虑到大气环流内部的强迫作用也有重要影响,本论文还对天气尺度涡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天气尺度涡动通过与低频环流的正反馈作用可导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加强,贝加尔湖以南低涡加深或频发,进而可造成我国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其造成的气温负异常区域主要在东北及新疆北部等北方地区。天气尺度涡动对低频环流的贡献在偏暖期减弱,这也是1986-2010年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及贝加尔湖以南低压异常幅度偏小,对应中国冬季气温偏暖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