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愈发重视。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城市建设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空间的营造忽视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山地城市由于建设用地的局促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山-水-城”相依的景观格局赋予山地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但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与破坏导致山地城市的个性在同质化竞争洪流中逐渐消隐,人们对山地空间形态的认知越来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建设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愈发重视。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城市建设粗放、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空间的营造忽视了人的体验和感受。山地城市由于建设用地的局促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等特征,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山-水-城”相依的景观格局赋予山地城市独特的空间形态,但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侵蚀与破坏导致山地城市的个性在同质化竞争洪流中逐渐消隐,人们对山地空间形态的认知越来越模糊。本文从人体感知的角度建构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论体系,并对典型山地城市建成区域的自然景观感知格局进行研究,结合城乡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增强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水平的相关规划策略,进而提升山地城市的空间品质,重塑山地城市形象。本文首先进行基础性研究,通过对景观感知、建筑物理学、城乡规划学、“五感”体验设计、山地自然景观等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梳理与分析,突出将自然景观感知与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相结合的重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然后,文章解析了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五种人体感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辨识出五类感官所对应的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要素。结合公众偏好调查与典型案例,归纳出观山望水、临风受雨、识花见木、听鸟觉蝉、闻香辨味以及五感协同等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想模式。此外,本章对承载景观感知活动的城市空间进行识别,并将感知频度、感知分布和感知途径三个方面作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基本特征进行阐释,最终建立起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的理论体系。对典型山地城市建成区域——重庆市南岸区的自然景观感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理论与实际情况,对其自然景观感知的现状格局进行综合评价,辨识出感知要素缺失、感知分布失衡、感知方式局限等三点问题,并分析了城市发展建设对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质量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文章从城乡规划的体系、技术、方法等层面,针对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的特征与不足,提出城市空间规划的优化策略,包括规划体系融合策略、自然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策略、自然景观感知系统引导策略以及自然景观感知空间营造策略,拓展了自然景观感知在山地城乡规划领域的结合运用。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且已取得显著成果,然而城镇化质量并未提高,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弊端极大限制了城市发展,在此背景下,步行友好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其作为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点,成为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生活性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最高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机动化背景引发的人车矛盾导致街道空间丧失传统生活气息与活力,在当前以存量精细化设计为主
航空标准件企业的热处理调度问题属于一类批调度问题,即工件成批生产且可以同时在批处理机上进行加工。在航空标准件的生产过程中,热处理工序的加工时间较长,包含不相容工件族和工件尺寸的限制,且受到上游工序排产的影响大,从而导致热处理工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备利用率和能耗最高,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工序,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如何对热处理工序实施有效的调度策略,以提高热处理产能,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热处理
共享单车已广泛应用于诸多大城市中,为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便捷选择。然而,一个城市的单车使用情况往往不平衡,“潮汐现象”频发。某些站点无车可用,而另一些站点却出现了车辆堆积的情况。如何有效地对各站点的单车流量进行预测,并对各站点的车辆进行合理调度,从而减少用户流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海量的用户骑行数据为共享单车流量预测和调度管理提供了机会,使共享单车营运公司在提升营运效率的前提下,节省资
公共交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公交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时成为连接城市经济技术、文化等活动的纽带,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城市公交网络时常遭受随机或蓄意攻击,导致网络抗毁性下降,严重影响网络运营的可达性和准时性,使乘客出行距离增大,破坏整个交通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城市公交网络包含大量的公交站点和复杂的线路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复杂网络。深入研究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为分
乡村旅游近年来在乡村的产业转型、环境提升以及文化复兴等方面持续发力,已逐渐成为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景观作为人类社会不断变迁与演进过程中的历史记录,见证与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延续以及地方技术的适应过程,因而成为了乡村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重要的依托载体。而针对乡村旅游进行的乡村景观改造过程中,往往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突出的是乡村历史景观呈现的破碎化、新景观的文脉断层状态、
农村公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是沟通农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载体,是确保农村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保持农村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必须对农村公路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以确保其技术指标和质量功能得到维持和改善。由于农村公路里程多、分布面广、技术标准相对较低等特点,加大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难度,影响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水平提升。为了进一步客观有效反映农村公路养护
供水管网是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发展遍布在各个角落。在管网中设置水质监测点是监测管网中水质状况的有效手段,但受限于经济因素,无法在所有节点设置监测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监测点数量之下,选择出最能代表管网中水质特征的节点进行监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本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4706)的资助,结合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特点,基于传统覆盖水量模型,构建了“覆盖节点水量最大,覆盖节
行星齿轮机构因为体积小、传动比大、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汽车传动系统中实现变速、减速、差速等功能,并且在直升机、风力发电机等的传动链中也是关键零部件。但是行星齿轮箱往往会因为工况恶劣、载荷波动、疲劳应力等问题,导致其中的齿轮出现磨损、折断等故障。行星齿轮箱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传统的人工运维难以实现实时的、准确的健康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基于深度
凋落物分解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过程之一。近几十年,大气氮沉降不断增强,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显著影响。土壤动物是凋落物分解重要参与者,大气氮沉降可能会影响土壤动物群落,进而间接影响凋落物分解。华西雨屏区是我国大气氮沉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至今,有关氮沉降背景下土壤动物对区域典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的研究尚十分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氮沉降背景的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使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高品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复杂地形地貌造成三峡库区城市的人地关系紧张和公共空间严重缺失,使得大量建设条件困难、生态修复压力大的边坡被规划为城市公园用地。因而,围绕库区边坡公园的立地特征识别,探寻景观营造中关于生态修复和品质提升共融的景观营造策略,是库区城市公共空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