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一种高致残性与致死性的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目前仍无治愈手段。面对此现状,早期诊断、精准量化疾病状态与监测疾病进展,对指导临床实施延缓疾病进程、保留运动功能与延长生存期的治疗极其重要。基于此,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生物标记物来辅助DMD的临床诊断与验证疗效。近年来,定量磁共振成像(qMRI)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肌肉疾病的研究中,并在量化病变骨骼肌的形态、病理与代谢改变中呈现出鼓舞人心的结果。DMD最主要的疾病特征为进行性不可逆的脂肪浸润,研究表明肌内脂肪含量与肌肉功能密切相关,肌内脂肪含量的改变早于肌肉功能的改变,因此,qMRI有望成为DMD强劲的影像生物标记物。本研究将基于多参数qMRI(3-point Dixon、T1 mapping与T2 mapping)来分析DMD骨骼肌的影像学改变,描述DMD的疾病分布特征,阐明MR定量指标-脂肪分数(FF)、纵向弛豫时间(T1)与横向弛豫时间(T2)在疾病受累中的改变特征以及与临床评估之间的关联,揭示多参数qMRI在疾病诊断、量化疾病状态与监测疾病进展中的价值。第一部分多参数qMRI对DMD的影像诊断价值目的:探究多参数qMRI对DMD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MR定量指标(FF、T1与T2)的诊断效果,并尝试揭示较优的影像诊断模式。方法:前瞻性纳入141例DMD患儿与24例年龄相似的健康男孩(正常对照组),选择右侧骨盆带支与大腿共19块肌肉行MR测量分析,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与Bland-Altman来分析数据测量的一致性。以正常对照组作为参考,使用MR定量指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与截断值。采用Delong检验来比较AUC差异的显著性。结果:MR数据测量的一致性良好。FF、T1与T2在19块肌肉中构建ROC的AUC范围分别为0.811-0.999、0.500-0.876与0.840-0.962。整体上,FF的AUC高于T2,T2的AUC高于T1;联合多个MR定量指标的AUC高于单个指标。但在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大收肌中,FF、FF+T1、FF+T2、FF+T1+T2四者的AUC无显著差异(P>0.05),独立FF即可构建极好的诊断效果(AUC:0.964-0.999;敏感度:96.45-99.27%;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多参数qMRI对DMD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FF为首选的MR诊断指标,T2可作为FF的重要补充。首选以臀大肌、臀中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大收肌的FF来构建对DMD的影像诊断模式。第二部分多参数qMRI对DMD的临床评估价值目的:描述DMD在qMRI上的疾病分布特征,阐明MR定量指标(FF、T1与T2)在疾病受累中的改变特征以及与临床评估之间的关联,揭示qMRI在量化疾病状态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41例DMD患儿与24例健康男孩,以右侧骨盆带支与大腿共19块肌肉作为观察对象。使用Mercuri、Carlo量表分别对脂肪浸润与水肿等级进行半定量评估。通过趋势检验来评估MR定量指标随脂肪浸润等级的改变特征。以小于正常对照组FF值的95%位点为参考,观察T1与T2在监测早期炎症中的价值。使用Spearman来分析脂肪浸润总分、水肿总分、MR定量指标与临床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局部加权回归(Loess)来分析MR定量指标与年龄之间的关联。使用多元性线性回归分析MR定量指标与NSAA之间独立的线性关系。结果:随着脂肪浸润等级的增加,FF与T2值增加,T1值下降。炎症升高T1与T2值。臀大肌、臀中肌、大收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为疾病受累最严重的5块肌肉,FF、T1与T2平均值的范围分别为40.96-62.48%、665.9-946.2ms与45.4-60.5ms。脂肪浸润总评分、FF、T2与年龄、身高、体重、BMI、使用轮椅、计时测试耗时呈显著正相关(r=0.166至0.770,P<0.05),而T1与这些临床评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170至-0.674,P<0.05)。脂肪浸润总分、FF、T2与北极星移动评价量表(NSAA)、CK呈显著负相关(r=-0.189至-0.847,P<0.05),而T1与NSAA、CK呈显著正相关(r=0.212至0.719,P<0.05)。水肿总评分与临床评估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或较弱(r=0.179至0.226,P<0.05)。此外,MR定量指标与NSAA之间存在独立的线性关系(P<0.05)。结论:qMRI可准确描述DMD疾病分布特征,量化疾病严重程度与评估病理改变。MR定量指标与临床评估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具有预测运动功能的潜能。第三部分多参数qMRI在DMD纵向随访中的价值目的:使用多参数qMRI来检测DMD患者在1年内的疾病进展,评估MR定量指标(FF、T1与T2)在骨盆带支与大腿肌群中对疾病进展的敏感性,并与临床评估手段进行比较。方法:前瞻性地完成对54名DMD患者的1年纵向随访。分析不同年龄亚组(5-8、9-12、13-15岁)DMD患者的MR定量指标、运动功能测试(NSAA与计时测试)与肌酸激酶(CK)在1年内的改变。以标准化反应均数(SRM)来作为评估疾病进展的敏感性指数。使用Lehr公式[n=16/(E×SRM)~2]来估算MR定量指标、运动功能测试与CK在临床试验中检测疗效所需的潜在样本量。结果:MR定量指标在1年内发生了显著改变(P<0.05)。即使是在NSAA上表现为1年功能稳定的患者中,臀大肌、臀中肌、股外侧肌和大收肌的FF与T2值显著增加,同时T1值显著降低(P<0.05)。MR定量指标的SRM高于运动功能测试与CK,以臀大肌最为显著,相应的FF、T1与T2的SRM分别为1.25、-0.92和0.93,继而可显著缩小临床试验潜在样本量。除外13-15岁年龄亚组,FF的SRM值在整体上均高于T1与T2。结论:多参数qMRI可纵向监测DMD在1年内的疾病进展,包括功能稳定期的亚临床疾病进展。MR定量指标较临床评估手段对疾病进展更敏感,能够缩小临床试验潜在样本量。在评估DMD疾病进展中,FF为首选的MR定量指标,T1与T2可作为FF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疾病晚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