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发生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受到当代翻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伯内特夫人《秘密花园》的两个中译本为案例,借助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来探讨译者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优势以及主体性的发挥又如何影响翻译效果,以期进一步认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回顾了译者主体性的相关概念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理论之后发现,在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纳”和“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每一步都明确体现出译者在其中所起的主体性作用;反过来讲,四步骤理论又给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模式,并使之深化。可以说四步骤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接下来,文章以李文俊和许虹翻译的美国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博内特夫人的《秘密花园》的两个中文译本为研究案例,在斯坦纳的四步骤理论的引导下,系统性地从译者对源文本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选择,侵入式的理解,从语言和文化以两个角度的吸纳及其相应的吸纳方式和影响、以及为最后生成的翻译文本所采取的各种补偿手段进行了分析。斯坦纳的四步骤中,在“信任”阶段,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源文本艺术价值的认可,对作品的个人偏爱以及翻译目的;在“侵入”阶段,作者对文章中的宗教、文化意识以及文章背后透出来的生态意识的关注进行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理解;在“吸纳”阶段,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前两个阶段上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解吸纳入目标语言,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同时,这一过程中发现译者个人的写作风格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翻译文本的特色和价值,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最后的“补偿”阶段,译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补偿,以期获得与源文本平衡的信息价值。在选取的文本中,注释法和文内信息补充法的使用频率最高,同时不同译者又体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经过本文对比研究之后发现,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翻译者都发挥着不同的主体作用,而且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的风格和质量。综合起来说,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希望更多的译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扩展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来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