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概念最早由Halliday在他的专著《功能语法导论》(1985)中提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词汇隐喻。前者是‘自上往下’看,某个范畴意义有不同表达方式;后者是‘自下而上’看,一个词有不同词义。但是Halliday(1985)以及与Matthiessen合作的论著(1999)中都只讲到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概念隐喻又可分为及物性或经验隐喻和逻辑隐喻,人际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但是Martin(1992)明确提出了语篇隐喻的存在,弥补了Halliday和Matthiessen理论的空缺。尽管学界对于是否存在语法隐喻尚存争议,但本文秉承Halliday、Matthiessen和Martin的观点,认为语法隐喻着实存在并且与Halliday所提出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相对应,因而存在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以此作为本文有关语法隐喻可及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虽然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很多,比如对语法隐喻本身理论的探索以及用语法隐喻理论对语篇的分析,但迄今对于其可及性的探讨却非常少。刘承宇(2008)曾对入门类英语元语言‘语篇和学术性英语元语言语篇在语法隐喻的分布模式上呈现出的差异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这种差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语法隐喻对语篇可及性的影响。本文将尝试着分析语法隐喻可及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及性本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用来研究人们从大脑的记忆系统中提取某个语言或者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在本文中,可及性被借用来研究语法隐喻是有助于还是有碍于人们对语篇的理解。本文将从认知努力、词汇密度、级转移三个方面来分析语法隐喻的可及性,旨在证明:在隐喻化过程中,概念隐喻的可及性比起一致式有所降低;人际隐喻则比起一致式有较高的可及性;语篇隐喻因其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信息结构与听者的期盼相背离,消耗听者更多的认知努力,因而最终导致了可及性的降低。本文由5章构成。第一章介绍了语法隐喻研究的背景,提出了研究语法隐喻可及性的必要性及其研究目的。第二章回顾了语法隐喻及其可及性的研究历史,从而肯定了系统研究语法隐喻可及性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研究意义。第三章旨在构建语法隐喻可及性研究的理论框架,首先对语法隐喻理论作了简单阐述,包括语言的多层次性、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区分以及语法隐喻的分类,然后主要讨论了认知努力与可及性词的内在关系,以及汇密度和级转移与认知努力的关系以及其对语法隐喻的可及性可能造成的影响。第四章主要从认知努力、词汇密度和级转移三个方面来分析各种类型的语法隐喻的可及性较其一致式发生了如何变化。本文证明了概念隐喻在从其一致式的转化过程中,词汇密度随之上升,级向下转移,而导致了可及性的降低,;人际隐喻则因语气和情态的更明晰化表达,级向上转移,而具有较高的可及性;语篇隐喻由于其与听者或读者所期盼的一致式相背离,消耗了更多的认知努力,而导致了可及性的降低。第五章即本文的结论,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启示,同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有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