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Closed Loop of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CLTCI)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机械通气镇静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不同的BIS数值闭环控制下,输注异丙酚用于ICU患者镇静深度的控制,并期望寻找最适ICU镇静的BIS值。方法:选取60例入住我科EICU病房的危重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评分,选APECHEⅡ评分)大于1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3个组。各组都用BIS反馈控制下的闭环靶控输注异丙酚和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治疗;但是将每组患者的BIS值控制在不同范围内。各组都是每日唤醒二次。Ⅰ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55至65;Ⅱ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65至75;Ⅲ组闭环靶控的目标BIS值设定为75至85。每1h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02)、心率(HR)值和Ramsay评分及对应BIS监测值;每4h监测手指血糖一次;检测0h(T0)、12h(T1)、24h(T2)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及胃液PH值;记录异丙酚的用量。结果:所选取观察研究对象(n=60)的BIS值和Ramsay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s=-0.901,P<0.05);Ⅰ组BIS值在55至65范围时间百分比78.60%,Ⅱ组BIS值在65至75范围时间百分比81.20%,Ⅲ组BIS值在75至85范围时间百分比78.00%;三组达标BIS值百分比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异丙酚用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用量最多。MAP变化Ⅲ组组内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组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较TO有所下降,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Ⅰ、Ⅱ组均较Ⅲ组有所下降,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T1、T2各时间点MAP变化Ⅰ组较Ⅱ组有所下降,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HR变化Ⅱ组、Ⅲ组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较Ⅱ组、Ⅲ组心率有所下降,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1、T2各时间点HR变化较TO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组T1、T2各时间点HR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频率(RR)变化Ⅱ组、Ⅲ组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较Ⅱ组、Ⅲ组呼吸频率有所减少,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1、T2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变化较TO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Ⅰ组T1、T2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SPO2组内、组间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CTH的变化Ⅲ组组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组内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T1点较TO点比较以及T2较T1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T2点较TO点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组内ACTH均呈下降趋势,T2点较TO点比较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OR变化Ⅲ组组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Ⅱ组T1、T2各时间点COR变化较TO有所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Ⅱ组T1较T2无明显变化;Ⅰ组、Ⅱ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较Ⅰ组、Ⅱ组COR值下降太慢,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变化三组组间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T1、T2较TO有所下降(P<0.05);三组间T1较T2血糖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胃液pH值在24小时内均逐渐升高,各组内随时间的延长胃液pH值升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和Ⅱ组的胃液pH值间无明显变化(P>0.05);Ⅲ组较Ⅰ组、Ⅱ组胃液pH值的升高较慢,变化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ICU患者进行有效的镇静、镇痛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且能提高胃液的pH值,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2.BIS值与Ramsay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3.55至85的BIS值范围均能满足ICU患者镇静要求,需按患者病情要求来实施“个体化”镇静。4.65至75的BIS值范围能够较好地降低患者的过度应激状态,能保持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相对稳定,能有效避免其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