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RS和GIS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巴仁哲里木地区1999年TM遥感影像和2009年ETM+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判读,提取了巴仁哲里木地区1999和2009年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类型、位置和面积等信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采用土地利用/覆盖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多种数学模型,分析了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特点、规律、过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巴仁哲里木地区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明显,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草地,然后是沙地和耕地,变化最小的是其他建筑用地,而河漫滩沙地面积变化也不大。面积变小的只有草地,但其绝对值又是最大的,草地面积减少了188784.3hm2。其它的土地类型面积均有增加,增加的面积自大到小依次为:沙地>耕地>林地>裸地>其他土地类型>居民地>河漫滩沙地>其他建筑用地。沙地面积增加了86145.5hm2,耕地面积增加了50003.6hm2。可见巴仁哲里木地区在这十年内大量占用草地开发为耕地,并且对草地和耕地的保护做的也不到位,使许多土地荒漠化。(2)1999-2009年间,巴仁哲里木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明显。其中,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草地,转出190751.2hm2,其次为沙地,转出3956.9hm2。转出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为:草地>沙地>耕地>裸地>河漫滩沙地>林地>居民地>其他土地类型>其他建筑用地。转入面积最大的是沙地,转入90102.4hm2,其次为耕地,转入52629.9hm2。转入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为:沙地>耕地>裸地>林地>其他土地类型>居民地>河漫滩沙地>草地>其他建筑用地。草地转出主要流向沙地和耕地,转入源主要是耕地与河漫滩沙地,而原始草地保留部分所占比例仍为最高;耕地转出主要流向沙地、草地和居民地等,而原始耕地保留部分所占比例为最高,而转入源主要是草地;裸地流出主要流向居民地和沙地,裸地转入源主要为草地;沙地转出主要流向裸地和耕地,而转入源主要为草地;其余类型虽然转化明显,但其占总量较小。5.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表明,1999-2009年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整体处于极不平衡状态,除其他建筑用地外,草地的动态变化度最大,说明草地规模在不断减小,耕地、居民地、林地、其他土地类型和沙地的动态变化度值均大于0.9,说明这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快速地扩大。草地向着规模减少的方向发展,处于“落势”状态,而除草地外的其他类型土地都向着规模增大的方向发展,处于“涨势”状态。(4)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为197.142,而2009年为177.983,土地实际利用程度只达到理论可利用程度的45%左右,说明巴仁哲里木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还非常低。而1999-2009年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量为-19.159,综合指数变化率为-9.718%,说明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还没达到发展期阶段,调整阶段不够明显,有衰退迹象,需要及时控制。(5)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巴仁哲里木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结果是由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