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底,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总资产逾52万亿的中资银行群体必然要面对来自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外资银行以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优良的服务、卓越的管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量事实表明,现代银行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规模和利润的竞争,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直接关系到每个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6月,《在国际上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颁布实施,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进入了新阶段。三大支柱的确立、内部评级法的推出和资本激励机制的完善将会极大地推动各个商业银行加快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积极遵守新的“游戏规则”。国内的商业银行当然也不能例外,中国人民银行专门成立了跨行内部评级法工作小组,加强对内部评级法的协调与研究工作,努力推动内部评级法在商业银行的实践。其余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鉴于数据的欠缺和基础的薄弱,我国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1随着现代风险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信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与传统的违约风险相比,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包括了由交易对手直接违约和交易对手违约可能性变化而给投资组合造成损失的风险。自从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首次颁布《巴塞尔协议》以来,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新协议更是将其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成为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由此可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会密集性行业,任何实力再大的企业,都不可能在房产开发中不进行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限,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房地产与银行的高依存度导致房价走势直接影响到会融资产的质量。同时,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发展受政策的影响很大,在经济过热时往往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这样房地产业的大部分风险就转嫁到商业银行体系内,从而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一定的潜在威胁。因此,做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将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违约概率量化模型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模型体系。关于违约概率的度量,国际上由多种方法,每种方法依赖的前提条件和依赖的财务数据各不相同。但从总体上看,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大概沿着两条思路发展。一条是基于财务信息的信用风险评估,该模型主要根据公司财务报表所披露的各项信息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甄选出适合特定行业的财务指标,并对企业未来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条是基于市场信息的信用风险评估,该类模型主要根据上市公司的股价信息预测公司资产价值和资产价值波动率,进而求出未来一段时间的违约概率。尽管两种模型所依据的信息不尽相同,但都是针对公司信用风险所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因此,对两种模型估计结果一致性的考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言,阐述了选题背景,界定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并且指出了文章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国内外关于信用风险评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梳理,并概括了本文的结构,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着重介绍了国内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路径以及国内房地产信贷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实证研究的展开奠定了现实基础。第四章是本文的关键章节,前两节是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最终从19个备选财务指标中选出2个作为判别房地产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主要指标;接下来两节是基于KMV模型的实证研究,通过对资产价值、资产价值波动率和违约距离的测算,最终得出了64家公司的风险中性违约概率。第五节对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检验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在预测非ST类公司时具有较显著的一致性。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我国未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