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基本资料收集、中医证型的辨别以及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从而了解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特点、体质与UC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方法:根据对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参照相关标准,制定UC病人的一般资料表和体质量表。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上海两地多家医院的病人,依据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收集100例符合条件的UC病人,依据辩证分型及体质的判断方法进行归类,据所整理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UC发病的特点及中医证型、体质的规律,进而探究体质与UC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在所收集的100例UC病人中,男女比例为1.174:1,最小发病年龄为27岁,最大为82岁,平均发病年龄在46岁(Mean:46.13);可见3个发病年龄高峰,即32岁、37岁与59岁。(2)尚不认为常住地与性别及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p=0.617;p=0.620)(3)尚不认为婚姻状况与职业在UC发病中相关(p=0.387)。其中已婚(69%)>离异或丧偶(22%)>未婚(9%)。脑力劳动者(37%)>无业(31%)>其他(21%)>体力劳动者(11%)。(4)尚不认为性别与职业、婚姻状况、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p>0.05)。(5)在被调查的100例UC病人中,无既往史占64例,既往患高血压病19例,糖尿病10例,其他7例;(6)具有饮食偏嗜者占51%,其中嗜食肥甘=嗜好偏甜(15%),次递为嗜食腌制、辛辣与偏酸偏甜之品。(7)病程最短者为1年,最长者为51年,平均病程为4.53年,以病程在1~5年者居多。(8)病变多累及直肠及乙状结肠(占49例),其次为左半结肠(脾曲以远)18例,直肠14例,全结肠12例,广泛结肠(脾曲以近)最少,仅为7例。(9)病变活动期以中青年龄组为多见,缓解期多为老年组。(10)在UC中病程与病变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具有密切关联(p≤0.01),即1~5年者以轻度为主,6~10年以中度为主,病程超过10年者以重度为主;病程在1~5年者,病变范围依次为:直肠及乙状结肠(55.1%)>左半结肠(19.2%)>直肠(14.1%)>广泛结肠(6.4%)>全结肠(5.1%);6~10年者全结肠发病率(37.5%)>直肠=左半结肠(18.8%)>直肠及乙状结肠=广泛结肠(12.5%);超过10年的直肠及乙状结肠(66.7%)>全结肠(33.3%)。(11)UC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临床意义(p=0.000<0.01),常见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38%)>脾虚湿蕴证(28%)>肝郁脾虚证(16%)>脾肾阳虚证(9%)>寒热错杂证(5%)>阴血亏虚证(4%)。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为主。(12)体质方面,UC病人中偏颇体质占89%,湿热质(30%)>气虚质(21%)>气郁质(16%)>平和质(11%)>痰湿质(10%)>特禀质(5%)>阳虚质=阴虚质(3%)>血瘀质(1%)。(13)体质与UC的中医证型具有密切相关性(p=.000<0.01),即平和质中脾虚湿蕴证为多见;而偏颇体质中:气虚质中脾虚湿蕴证比例最大(61.9%);阳虚质中为脾肾阳虚证型;阴虚质中脾虚湿蕴证、阴血亏虚证、寒热错杂证并重(均为33.3%);痰湿质中为大肠湿热证;湿热质中大肠湿热证占绝对地位(93.3%);血瘀质中为肝郁脾虚证;气郁质中肝郁脾虚证比例过半(62,5%);特禀质中阴血亏虚证为多见。(14)体质与职业、病程、病变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具有相关性(p<0.05)。UC病人多以脑力工作者居多。其中湿热质于无业者为多,血瘀质于体力劳动者为多,气虚质与平和质以其他组者为多。病程在1~5年者,以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和特禀质为多见,而气郁质多见于5~10年病程者。UC轻度者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与特禀质关系较为密切,而中度者与血瘀质,重度者以气郁质关系密切。平和质中UC发病均位于直肠;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湿热质中UC多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特禀质中UC多发于左半结肠(脾曲以远);痰湿质中UC则多发于广泛结肠(脾曲以近)部位;而血瘀质与气郁质中UC多位于全结肠。(15)UC中医证型与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临床相关性(p=0.002<0.05),轻度中主要为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与阴虚亏虚证;中度以寒热错杂为主;重度以肝郁脾虚为主。(16)尚不能认为体质与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体质与UC中医证型具有显著相关性,体质类型可决定或转化为UC病变的中医证型,对其具有易感性和倾向性。此理论为UC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开启了广阔的视角:运用辩体与辩证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对于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进行宣教,提早纠正其偏颇体质;而且对于UC患者治疗方面,将UC的病变特点与患者的体质、证型相结合,整体审查,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UC的发生、发展、转归,将“病”、“体”、“证”紧密结合,不仅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灵魂及内核,而且体现了中医学个体化诊疗的真谛,为中医诊治提供客观依据,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之功,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