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南方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崩岗侵蚀,其起源和发育过程需进一步揭示。花岗岩红壤坡面由细沟发育而来的龛沟,有着与一般侵蚀沟不同的形态特征,其可能是崩岗的初始形态。推测花岗岩红壤剖面“上红(黏)下砂”的土层结构是龛沟发育的物质基础,但龛沟形成的过程机理并不清楚。本文研究细沟发育过程中微型崩塌特征及其发生的水力学条件,旨在探究龛沟形成和发育机理。在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花岗岩母质红壤坡面采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崩岗区龛穴起始发生过程的土壤水动力作用机理”(421773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南方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红壤地区存在严重的崩岗侵蚀,其起源和发育过程需进一步揭示。花岗岩红壤坡面由细沟发育而来的龛沟,有着与一般侵蚀沟不同的形态特征,其可能是崩岗的初始形态。推测花岗岩红壤剖面“上红(黏)下砂”的土层结构是龛沟发育的物质基础,但龛沟形成的过程机理并不清楚。本文研究细沟发育过程中微型崩塌特征及其发生的水力学条件,旨在探究龛沟形成和发育机理。在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花岗岩母质红壤坡面采样进行室内冲刷试验,并调查采样地周边小流域侵蚀沟的形态特征。室内土槽冲刷试验设计2个坡度(中坡20°和陡坡40°)以及2个冲刷径流量(低3 L/min和高6 L/min),分别在3个不同土层结构(单一红土层H、单一砂土层S、上红下砂层状土层HS)进行细沟冲刷试验,监测细沟发育过程中沟道形态、土壤流失量和径流水力特性,微型崩塌发生的时间、位置、崩塌量以及微型崩塌发生时的地形状态和水力性质。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花岗岩红壤红土层为壤土,砂土层为砂壤土,红土层与砂土层相比质地细,有更强的抗侵蚀能力;红土层饱和导水率(0.98 cm/d)要小于砂土层(3.78 cm/d);红土层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在较高基质吸力(100 k Pa)时含水量比砂土层高0.03 cm3/cm~3;在相同含水量下,红土层有较高的抗剪强度。红土层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下方砂土,减少坡面侵蚀。(2)野外调查发现,细沟和龛沟在沟深、沟道上下宽存在明显差异。花岗岩坡面细沟沟道呈“V”或“U”字型,龛沟是细沟在局部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外观呈上窄下宽、内凹的龛穴。细沟的最大沟深/上宽比值为0.40-1.43,而龛沟为3.75-10.67。细沟最大下宽/上宽比值为0.75-1.00,龛沟为1.30-3.50。初步提出沟道最大深/上宽3.75和最大下宽/上宽1.30为细沟和龛沟的界限。(3)冲刷试验中HS土层结构,细沟更容易发育为龛沟且其存在时间更久。在陡坡高径流量下,HS与S的龛沟结束时的最大横截面积分别为1102.5 cm~2和247 cm~2,陡坡高径流量更有利于HS龛沟的形成与发育。不同土层结构下,土壤流失量都为陡坡高径流量处理大于中坡低径流量;但在中坡处理时,HS土壤流失总量小于S而在陡坡时相反。结果表明HS的上层红土在小坡度情况下可以保护下层砂土,而陡坡时则通过形成剧烈的微型崩塌促进整个土体侵蚀。(4)土层结构对产生龛沟需要的径流雷诺数有影响。S、H、HS产生龛沟的雷诺数分别是1200-1500、大于2000、1000-2100,说明HS更有利与龛沟发育。龛沟发育过程中频繁的微型崩塌造成径流紊乱。(5)HS和S微型崩塌的差异导致了二者之间土壤流失量的差异。HS处理中,单次崩塌量大于1.00 kg的微型崩塌最多,其HS的H层增强了沟壁整体的抗剪强度,使土块达到足够的自重才能崩塌。微型崩塌的临界角度(沟壁竖向角度)大于90°,且与临界高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且抗剪强度的平均值大小为HS的H层>H>S>HS的S层,说明重力失稳是微型崩塌的主要原因。微型崩塌时孔隙水压力平均值H>S>HS,结果表明HS土层结构中微型崩塌更容易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红壤上红下砂的土层结构是坡面细沟发育过程中龛沟出现的有利因素,其独特的土层结构降低了微型崩塌产生的水动力条件,更容易通过微型崩塌发育龛沟。
其他文献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是提高粮食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战略。农业信息化与作物高通量表型信息获取息息相关,精准快速地获取作物表型参数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品种质量、营养状态等信息,是稳定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手段,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作物形态结构的动态变化,认识环境和基因对作物的共同影响,为推进种业领域发展和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提供帮助。因此基于
作为世界第三大油料经济作物,油菜是我国食用油和能源材料的重要来源,被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地区。在油菜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品种、气候、土壤和栽培条件等,使油菜具有不同三维空间结构,最终导致油菜产量与品质差异。油菜生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栽培条件的影响,会使其在生育期内产生不同的三维结构特征,导致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提取油菜各生育期的三维结构参数,明确油菜生长过程中三维结构
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加,污水处理副产物污泥的处置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污泥堆放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污泥中含有许多有毒有机微生物、腐殖质、重金属等物质,如不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可能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同样,磷尾矿作为磷矿开采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也急需适宜的处置和利用。以污泥为原料、磷尾矿为添加剂,制备具有吸附性能的污泥基生物炭,以多环芳烃为目标污染物开展相应研究,为固废资源化提供思路。本文以污泥和磷尾
梯田对于控制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库区粮食生产的安全保证,支撑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梯田措施对降雨产流特征和垂直水文连通性的影响对库区坡面水文研究及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不同田坎材料的梯田为研究对象,对6种梯田措施(农作小区:石坎梯田、植物篱土坎梯田、坡地;柑橘小区:土坎梯田、植物篱土坎梯田、坡地)进行历史资料分析,选取3种农
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频发、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带来的重要科学问题是全球CO2收支不平衡,认识碳在各圈层循环的过程是改变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CO2以不同形态在各圈层进行着转换,河流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当着将陆地碳源运送至海洋的主要运输载体。河流向海洋输入碳的过程容易受到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的影响,从而影响碳的输出量。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环境条件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其空间分布信息在自然资源管理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土壤图是土壤普查学家通过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而得到的手工绘制图,其空间详细度和精确度均较低。在如今的实际应用中,传统土壤图已无法满足各领域的数据需求,因此,研究者们迫切的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来进行数字土壤制图,以达到更新传统土壤图的目的。本文以土壤-景观推理模型(Soil-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工业“三废”无序排放、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掌握工业场地周边受体的潜在风险对环境风险评估及保障周边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有色金属工业场地风险特征,以全国、湖南省和永兴县为三个区域尺度代表,基于“源汇”理念,从受体、潜在污染源、传播途径三者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多尺度有色金属工业场地潜在风险的综合评估。本研究分别以市、县级行政单元和1km×1km栅格为
柑橘在我国南方大面积种植,该区降雨充沛但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湿季多雨和旱季少雨造成柑橘园土壤水热状况季节性差异明显,造成的橘园水分管理困难和柑橘树的水分利用效率不高是制约柑橘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能改善土壤环境和蓄水保墒,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有利于橘园的水分管理,因此这两种措施广泛应用于柑橘园。然而,地布覆盖和起垄种植对根区土壤剖面的水分、温度动态分布和对柑橘枝梢生长、
水营力作用搬运地表土壤形成含沙水流,含沙水流的挟沙能力致使泥沙不断向流域下游输移,造成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含沙水流运动的水流特征与影响因素,对理解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含沙水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含沙水流中不同的泥沙粒径组成(10-100μm65%、10-100μm74%、10-100μm81%)、植物形态(长宽比L/W=2.67、1.07)和植被密度
镉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健康,因此选择经济有效的修复技术来控制土壤和水体镉污染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聚磷酸铵,磷酸二氢铵、磷酸和花生壳为原料制备磷改性改性生物炭,采用多种手段表征磷改性改性生物炭的吸附特征,并研究了三种磷改性改性生物炭与普通生物炭在土壤镉钝化与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探明了普通生物炭与三种磷改性生物炭在理化特征及对溶液镉吸附上的差异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