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车地通信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

来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地通信(TWC)系统分为车载和轨旁两种类型,在自动列车控制(ATC)信号系统中属于非安全通信子系统,能在车载设备与轨旁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检测装置能够减少通信系统故障发生率,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便携式车地通信轨旁检测仪器,可更加便捷地开展轨旁信号检测,为城市地铁通信系统的维护提供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提高通信系统维护的工作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减少TWC故障,提高上海二号线地铁的运营质量。  因上海地铁二号线的车地通信采用感应环线通信,上海地铁二号线目前面临的问题是;采用了FSK技术,轨旁的信号幅度达到20-100伏特,而车载感应环线的信号幅度仅有0.1-1.5伏特,轨道电路工作时存在信号干扰。  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套便携式车地通信检测仪。论文通过对环线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将TWC传输的频移键控(FSK)信号进行质量分类,设计耦合天线接收通信信号,制作放大、滤波电路处理信号,并解调成数字信号,对信号幅度、频率偏差、误码率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按照信号质量匹配模板,给出轨旁系统工作状况,如果有异常,则可以根据分类模板实现告警和预警,该检测仪内嵌以ARM为平台,C语言为编程语言,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解调、检测的嵌入式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1)耦合天线的设计:系统将采用无源耦合天线作为监测探头,放置在环线的末端(靠近车头停站一侧)。耦合天线频率响应是研究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参照现有TWC车载天线,根据其原理、参数进行重新设计,并采用“三防”材料确保现场环境应用。同时天线与检测仪端口采用标准工业设计,便于拔插。  (2)便携式检测仪的设计:在现有NI系统的基础上,对设备、软件进行重新设计,系统将采用嵌入式硬件平台,通过C语言编程,将算法移植到检测仪上,本算法将原有信号发送部分剔除,直接采用监测模式实现。仪器带有网络接口、蓝牙模块和GPRS模块,同时带有与耦合天线连接的专用接口,以实现检测的需要。  (3)基于DHT的FSK数字化解调算法研究。  本论文研究的检测仪可以做到对轨旁系统的性能的便捷检测。轨旁发送数字编码,调制成FSK信号,经轨旁系统后,通过本系统耦合天线接收,放大、滤波并解调成数字信号;同时计算信号的幅度、频偏以及误码信息,通过特殊算法与信号模板匹配给出轨旁信号系统故障。  便携式车地通信检测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在国内研究还不多,研究与设计便携式车地通信检测仪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产品研究与设计成功后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其他文献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实习过程中得到教育,这已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在呼唤工匠精神.如何加
摘 要:现阶段,移动通信前传网络在云无线接入网中无疑是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现代化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用户宽带需求也正处于持续上升状态,相应的对网络传输速度就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需相关人员能结合当前情况提出合理化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建议,便于更好解决网络传递存在问题,促使我国移动通信传输行业朝向更好方向前进。本文主要对光纤传送网背景下的5G移动通信前传技术手段应用展开深入化分析,仅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在分析现代制造业市场特征和网络化制造资源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网络的制造资源应用平台,并深入的研究了平台实现的使能技术和平台提供的制造资源应用技术,实现了制造资源信息标准化和制造资源集成、重构、重用和文档智能化等功能,能够有效的提高制造资源的利用率,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减少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并最终完善企业的服务。基于产品表达与交换标准STEP,建立了制造资源信息模型,并通过制造资源物理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设计和制造单个机器人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而且机器人的发展也表现出小型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预见:将来的机器人必将具备多机器人协作的能力,由多个机器
当前,道路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对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为促进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满足增进不同地区联系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便利人们日常出行,应加强工程质量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地面载荷成为城市地面沉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地面沉降会给建筑物和生产设施带来非常严重的灾害,甚至威胁到人类的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新建优质高职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众多新建优质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师资队伍素质偏低、师资
论文分析了TRIZ中的标准解、物场分析法、评价与决策等理论,建立了系统创新的问题解决流程,提出了76个标准解的学习方法,将76个标准解的应用与评价决策等理论知识相结合,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