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因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ICVD的神经损伤及细胞死亡机制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在这一过程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起到了关键作用。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增加,应用抗ICAM-1单克隆抗体可减轻脑缺血性损害。脑缺血后神经元亦可发生凋亡,且主要位于梗死灶周边缺血较轻的半暗带区,并可能与梗死灶的形成与扩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氧自由参基与了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减少氧自由基释放可抑制细胞凋亡。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广泛分布于成熟和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脑缺血再灌注时缺血区脑组织bFGF表达增加;应用外源性bFGF可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近年研究显示外源性bFGF能透过缺血损伤的血脑屏障,缩小脑梗死体积,抑制神经元凋亡,其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本实验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区皮质ICAM-1的表达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malondialdehyde,MDA)与神经元凋亡及bFGF对其影响,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及bFGF的保护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1、模型建立: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80一犯叱,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eerebral artery oeexusion,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余同手术组,术后观察左侧Horner,S征和右侧肢体瘫痪体征以判断模型是否成功。 2、动物分组:48只动物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n==16)、缺血再灌注组(n=16)和bFGF治疗组(n=16),bFGF治疗组在动物缺血即刻经腹腔注射bFGF10.妙g,其余两组在相同时间以相同方式和剂量给予生理盐水。其中每组8只动物在缺血1h再灌注Zh后处死,取脑测SOD、MDA,另8只于缺血1h再灌注24h后,心脏灌注取材,做石腊切片。 3、观测指标: (1) 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 (2)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3)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ICAM一1蛋白的表达,以及神经元凋亡的检测。 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士,)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取Q二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标准。 结果: 1、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治疗组大鼠术后出现左侧Horner’s征,右侧肢体瘫痪,以前肢为重。假手术组仅有左侧Horner’、征,说明MCAO模型是成功的。 2、大鼠缺血1h再灌注24h行为学评分,bFGF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俨<0.05)。脑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无梗死灶,神经元形态结构正常,间质无水肿;缺血再灌注组梗死灶明显,神经元胞体缩小变形,核固缩,胞浆浓缩呈伊红染色,组织疏松,细胞间隙增大;bFGF组梗死灶不明显,多数神经元结构较完整,形态相对正常,间质水肿轻。 3、s0D,MDA测定:缺血再灌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俨<0.01),说明缺血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SOD消耗过多而下降,bFGF组郑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bFG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提示bFGF可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SOD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程度。 4、假手术组未见ICAM一1阳性微血管,缺血再灌注组可见很多阳性微血管,bFGF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IcAM一1阳性微血管数明显减少护<0.05),说明bFGF可降低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ICAM一1的表达,提示bFGF具有间接的抗粘附作用。 5、假手术组未见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组可见较多凋亡细胞,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bFGF治疗组缺血区皮质凋亡神经元明显减少叨<0.05),说明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缺血区神经元发生凋亡,而bFGF可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发生。 结论: 1、ICA加1一1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脑缺血后,神经元可以凋亡方式死亡;氧应激可能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有密切关系。 2、bFGF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结构损伤,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缺血再灌注后ICAM一1的表达,从而减轻缺血后脑组织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凋亡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