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又具体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及不确定型四个亚型,临床症状繁杂。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患者以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为1:2,存在易复发、药物价格昂贵、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远期疗效不佳等缺点。目前较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中医药治疗在改善IBS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有不错的疗效,相比于西药治疗显示出了一定优势。IBS在中医理论中并无与之完全相对的病症名,且尚无公认、统一的中医的诊断和辩证分型标准,导致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临床辨证分型差别较大,都是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辨证分型,其准确性尚待进一步验证。目前许多中医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肝郁脾虚为IBS-D的主要证型,且肝脾辨证治疗IBS-D有较显著疗效,但因样本量偏小,不可避免受机遇的影响较大,其提供的数据较难为现代医学界所信服。 目的: 根据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对IBS-D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及系统整理,了解本病的证素分布和组合规律,明确基于肝脾的辨证分型在IBS-D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的疗效并分析其常用方药,为肠易激综合症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人工检索和专家询问等方法,搜集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合格的现代研究文献,采用描述分析及频数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目前我国IBS-D的主要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明确基于肝脾的辨证分型在IBS-D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的疗效,并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常用方药。 结果: 在IBS-D的证素研究中,共检索到文献209篇,经文献评价与筛选,最终收集到合格文献28篇,以文献中出现的每一个证型的描述作为一条记录,共计116条记录。从文献中共提取病性因素7个,按频次高低分别为气虚、湿、气郁、阳虚、热、寒、血瘀,气虚出现频次最高,占40.4%;病位因素5个,按频次高低分别为脾、胃、肝、肾、肠,其中脾出现频次最高,占51.3%。 文献中关于证素的组合形式共有二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四证素三种。其中三证素组合频次最多,占44.8%,二证素组合次之,占31.1%,四证素组合频次较少,占24.1%。在二证素组合的病性证素中,以脾(胃)+气虚为最高,其次为肾+气虚,其余病性证素依次减少;在三证素组合的病性证素中,以脾+肾+阳虚所占比例较大,其次为脾+气虚+湿,其余病性证素依次减少;四证素组合的病性证素中,只有肝+气郁+脾+气虚一个证型。 对收集到的116条记录采用频数分析及描述分析的方法,对证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结果提示:有种5种频率大于5%的证型,共计104条,占总体条目的89.7%,其中肝郁脾虚型所占比例最大,占24.1%,其次是脾胃气虚型,占21.6%,依次是脾肾阳虚型占19.0%、脾虚湿阻型占13.8%、脾胃湿热型占11.2%。其余证型依次为肾气虚、寒湿内盛、肝气郁滞、肠道湿热、瘀阻肠络。此5种证型的频率均低于5%,共计12条。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基于肝脾的辨证分型有肝郁脾虚、脾胃气虚、脾虚湿阻、脾胃湿热、肝气郁滞5种,占所有辨证分型的72.4%。其中肝郁脾虚型在IBS-D的证型分布中所占比例最大,占24.1%,为IBS-D的最常见证型。其次为脾胃气虚,占21.6%,余下依次为脾虚湿阻占13.8%、脾胃湿热占11.2%、肝气郁滞占1.7%。 在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的meta分析中,共纳入8篇合格文献。各试验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有2篇文献的质量评估为A级,2篇文献的质量评估为B级,4篇文献的质量评估为C级, meta分析的结果有发生相应偏倚的高等可能性(偏倚高危)。 从meta分析结果看,共计8个临床试验中,大部分治疗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张声生(2009)、梁展凡(2009)的临床试验均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试验均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全部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疏肝健脾组痊愈率优于对照组,疗效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方面,8个临床试验的治疗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除吴晓峰(2012)、李熠萌(2010)、陈照基(2012)的临床试验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试验均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全部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提示疏肝健脾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疗效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总体趋势支持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的痊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而单个独立试验的统计分析结果可能是由于试验样本量不足,从而事实差异无法在统计学上体现出来。 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痊愈率与有效率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分析提示均未发现明显差异,逐一剔除单一研究试验,均对最终结果无明显影响。从痊愈率与有效率的漏斗图来看,分布均不对称,提示纳入研究的文献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 对纳入文献所用的疏肝健脾相关方药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表明8篇文献中有7篇文献中所采用的方药均与痛泻要方相关,另外1篇乃经验自拟方。其中2篇文献采用的是经典方痛泻要方加减的中药汤剂;另外5篇采用的是以经验方为基础的中成药制剂或自拟方药,其方药均是由痛泻要方化裁而来,表明痛泻要方确为中医辨证治疗IBS-D之要药。 对纳入文献中的所用中药进行统计显示所用中药共计20味,其中有8味中药的出现频率大于5%,占总体条目的73.3%。其中以白术、白芍所占比例最大,均达13.3%;其次为防风、陈皮,均达11.7%,其余依次是甘草、茯苓均占6.7%,柴胡、薏苡仁均占5%,余下诸药所占比例较少。 结论: IBS-D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脾、胃、肝、肾、肠,主要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湿、气郁、阳虚、热、寒、血瘀。证素组合以共有二证素组合、三证素组合、四证素三种,其中三证素组合频次最多。肝郁证、脾虚证及肝郁脾虚证在IBS-D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中占有较大比例,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的疗效确切,痛泻要方为治疗IBS-D之要药,临床治疗本病应着重从肝脾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