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报》作为建国后最早且最重要的文艺刊物之一,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活动,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变迁,它承担了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成为文艺风向的指引者。建国初期的《文艺报》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重要性和权威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根据对“十七年”《文艺报》的转载研究,发现转载的作品来源分为两个维度:横向来源为同一等级的国家刊物,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纵向来源为地方刊物,如《北京晚报》、《河北日报》、《上海文学》等。转载的类型以文艺政策、文艺批评、文学作品为主。本文研究对象为1949年9月25日—1966年5月20日期间《文艺报》转载的作品。对转载的作品进行穷尽式搜罗,按照类型对转载作品进行史料梳理。针对个别典型的转载作品,运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其转载行为。第一章通过对《文艺报》外围因素的研究,来审视《文艺报》在中国当时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理解转载这一形式的深层含义,深入分析影响转载这一形式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因素、权力掌控和编辑筛选三个主要方面。第二章对“十七年”期间所转载的作品进行分类,具体分为文艺政策、文艺批评、文学作品、自我检讨四类,对转载的作品进行梳理。第三章运用场域理论分析典型的转载作品,旨在阐释场域中各行动者是怎样合谋完成转载行为的以及行动者各自期望达到的意图。第四章具体阐释所转载的作品对“十七年”文学规范化的作用和影响。本文认为《文艺报》作为承担着颁布文艺政策、引领文学思潮、指导文学创作的重要期刊,在选择转载文章时的目的性很强。这些文章在二次传播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了最初发表时的意义和目的,文章影响的范围扩大,甚至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文学规范的生成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转载这一微观视角管窥“十七年”文学的发生现场,旨在重返历史,呈现出历史的复杂性和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