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高达1.4亿,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女性。而且,流动人口中女性劳动力人数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男性。由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挑战。除了和农村男性劳动力一样受到户籍等制度因素的制约之外,农村女性劳动力还要挑战传统性别角色对她们的约束。在劳动力市场上,她们既面临着来自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的双重竞争,又受到中国传统的两性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意识以及自身独特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束缚。因此,对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研究,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乡城流动和保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文献,建立了以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经济学、外部性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生命历程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社会排斥理论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分为流动者、回流者与留守者三类,全面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与制度因素对各类农村女性流动决策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政策与建议。本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该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因素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并围绕研究问题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根据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建立了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还介绍了数据的来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该章首先系统介绍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界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经典理论,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研究做了详细述评。第三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与现状”。该章主要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五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背景与现状。第四章为“长江三角洲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与现状”。该章首先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与现状,然后结合笔者实地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状况以及她们的流动决策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第五章为“个人与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该章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年龄、教育、技能等个人因素和婚姻、子女等家庭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流动者、回流者和留守者等三类农村女性分别从年龄、学校教育、技能培训、家庭与婚姻、子女人数、学前子女与在学子女以及社会关系七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人力资本理论、生命历程理论、家庭经济学和社会资本理论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解释。第六章为“制度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该章以社会排斥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户籍制度、城市化政策、计划生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培训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性别规范等九个方面分析了制度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第七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该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