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参是重要的药用经济作物,锈腐病(Ginseng rusty root rot)是人参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常见根部病害,目前呈加重趋势,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发展。目前人参锈腐病菌的基因组信息未见公布,缺少遗传转化体系,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对人参锈腐病主要优势病原菌Ilyonectria robusta菌株CBLJ-3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侵染过程内参基因筛选,侵染初期转录组测序以及转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参是重要的药用经济作物,锈腐病(Ginseng rusty root rot)是人参生产上发生最为严重的常见根部病害,目前呈加重趋势,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发展。目前人参锈腐病菌的基因组信息未见公布,缺少遗传转化体系,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对人参锈腐病主要优势病原菌Ilyonectria robusta菌株CBLJ-3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侵染过程内参基因筛选,侵染初期转录组测序以及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锈腐病菌I.robusta与人参互作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CBLJ-3菌株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全基因组包含106 contigs,总大小为66,097,632bp,GC含量为50.74%;共预测了15503条编码序列(CDSs),预测为分泌蛋白的有964个,分泌蛋白基因所占比例大约为6.22%,预测为效应蛋白基因的有121个;CBLJ-3菌株富含丰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类基因,推测可能与其致病性相关。以Act、Tub、H3、18Sr RNA、Tef、GAPDH和UBQ 7个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转录组测序验证结果开展了内参基因筛选研究,运用Best Keeper、ge Norm、Norm Finder和Ref Finder 4个软件综合评价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Act、Tub、Tef、GAPDH 4个内参基因稳定性较好,均可用于I.robusta侵染人参根基因的表达研究,其中Act基因最稳定。I.robusta侵染人参初期互作转录组分析表明,接种后48 h,差异表达基因共计6370个,接种后72 h,I.robusta表达的差异基因共计5919个;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数据库富集分析发现,初侵染阶段参与能量代谢的基因较多,CBLJ-3可能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帮助其成功侵染寄主;CAZy数据库相关基因在侵染初期上调差异表达显著,尤其是PL类相关基因,推测其可能与致病性相关。对CBLJ-3菌株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探索,优化了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发现1 m L的1×10~7个/m L的孢子悬浮液加入100 m LPSB中,25℃150 r/min,培养22 h更有利于原生质体的产生;0.7 mol/L KCl+0.7 mol/L Mg SO4·7H2O为稳定剂酶解菌丝,32℃,150r/min酶解3 h条件下获得较多高质量的原生质体。运用PMT和REMI两种转化方法对CBLJ-3菌株进行了转化,发现两种转化方法都存在较高的假阳性,REMI转化方法获得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转化子G121,遗传稳定性较高。
其他文献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的推动下,数字中国、数字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国务院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的数字化转型相关指导性文件也为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提出了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根本原则。近年来,
目前,由于国内外存在数量较多的杏鲍菇栽培菌种,但菌种比较杂乱,也没有相对完善的菌种管理体系,同时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增长,且相互引种频繁,导致了菌株退化、老化问题严重,为选育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要尽快选育出高产高效适合轻简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本实验室已有的15个来源不同的杏鲍菇菌株进行亲缘关系鉴定,然后比较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以及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具有繁殖能力强、寄生范围广泛、可规模化生产等优点,在生物控害方面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繁育出高繁殖力的类群一直是天敌昆虫应用推广的前提,围绕生殖调控决定天敌昆虫寄生潜能这一科学问题,以昆虫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 R)为核心,克隆了松
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近年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发生为害严重,可导致大豆产生荚而不实型“症青”,致使大豆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已成为该地区大豆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国大豆产业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该害虫虽有诸多报道,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对种群动态的影响、防治技术等方面。本文针对点蜂缘蝽受噻虫嗪药剂亚致死浓度胁迫后,其残存种群生长发育繁殖、体内相应酶活变化及抗药性代谢
遵循《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体例,编制《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标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标准全文由六章组成,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仪器设备、试剂或材料、检测步骤。另附有2个资料性附录(主要试剂材料制备方法,检测步骤示意图和注意事项)。该标准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告(国卫通[2021] 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一种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给各国的西甜瓜产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typeⅢsecreted effectors,T3Es)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西瓜噬酸菌中对于T3Es的研究很少,因此本试验在西瓜噬酸菌
葡萄(Vitis vinifera L.)是世界普遍栽培的经济果树。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实施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葡萄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的侵染导致葡萄病害,降低果实品质及产量,影响经济收益。葡萄溃疡病(Botryosphaeria dieback)是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中,最具致病力的是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糖转运蛋白是调控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功能的关
黏菌是一类特殊的生物,在黏菌的生活史中,营养阶段形成游动胞、黏变形体以及原生质团,生殖阶段形成子实体。黏菌的孢子通过空气和其他介质广泛传播,遍布于世界各地。目前,黏菌研究者们从形态分类学逐步扩展到生物学各领域,更加全面地了解黏菌类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黏菌系统分类学以及生态学等各方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单一类群不同温度带多样性研究鲜有报道。为研究不同温度带绒泡菌科黏菌物种多样性,对采集自黑龙江省
蜜环菌属真菌(Armillaria)具有较高的食药用价值。近年来,关于蜜环菌人工栽培的报道较少,因其生长发育过程较复杂,还未完全实现设施化或工厂化栽培,其产量受季节性和地域性影响较大。基于此,本研究以采自东北地区蜜环菌属的3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物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标记的方法确定其分类地位;使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筛选适合奥氏蜜环菌(A.ostoyae)菌株JG19016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