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各国纷纷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同时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关于公民幸福感和公共服务的研究,以期通过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率的提升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都不健全,各方面的矛盾凸显。在这样一个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西方各国纷纷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同时树立政府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关于公民幸福感和公共服务的研究,以期通过公共服务质量和覆盖率的提升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都不健全,各方面的矛盾凸显。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何通过公共服务的优化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就成为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问题。同时又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受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基点立足在国内,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具体分析本国的国情,分析了中国在转型期公共服务的现状,以及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提升民众幸福感。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并讲述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分别阐述幸福感和公共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并深入分析公共服务在增强民众幸福感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从国内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出发,深入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对公民幸福感获取的效率机制;第四部分主要从区域发展、财政分权、均衡化发展、社会善治四个方面分析通过公共服务提高民众幸福的具体措施,以得出真正有用并且有益的结论。
其他文献
1985年,英国政治哲学家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以下简称拉、墨)二人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一书的出版,在当时的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带动了人们对整个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拉、墨认为,后资本主义时代已经到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需要重构,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和革命。本文首先对拉、墨政治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源起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拉、墨多元激进民主
目前我们对纳米世界的认识停留在一个符号与图像表征时期,科学家获取表征的不可或缺的仪器是扫描探针显微镜,公众主要的认识手段依靠科学家的解释。在得出纳米图像如何就其本身对纳米层面自身成像的科学原理和扫描探针显微镜工作原理之后,有学者对图像的实在性产生质疑,认为图像本身存在理论建构和实验建构。 本文认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围绕着实验,认为扫描探针显微镜所突出的这些被研究的原子的不同特质,比如说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它既是一种心灵活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的思想中只有关于语言的观点而没有语言哲学的体系,没有系统的理论构架。语言哲学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在此之前都是哲学和哲学家们对语言的关注和对语言问题的研究,而这些并没有系统的语言哲学理论。解释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就是要从哲学的角度剖析其语言观点。梳理语言观为建构这样一个体系,把语言明确的从马克思主义中把握出来,形成马克思主义
从科学肇端伊始,它就有着一条耐人寻味的、无形的边界。科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实践还是职业等,都有着鲜明的特点。特点,意味着区别;区别,意味着界线。 边界问题应运而生。究竟是什么使得科学迥异于其它人类智识活动?科学哲学中经典的划界问题,即源起于对此的反思。现实中,无论是为了保护科学的自主性,还是争取社会资源,争夺话语权,都需要阐明科学的某些特性,或者说“优越性”。当代,随着科学与社会联系的变
功能主义的要点是:心理状态就是主体所获得的感觉输入与行为输出之间的因果功能关系。功能主义能够解决同一论与行为主义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又与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等诸多经验科学理论相容,因而成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主导理论。 但是功能主义自从提出之后也遇到了很多理论难题,如意向性问题和感受质问题。很多论者认为感受质问题是对功能主义理论最有挑战性的质疑。颠倒光谱就是一个依据感受质颠倒对功能主义做出驳斥的
本研究首先从对生态学实验的分类、内涵及其特征的分析开始,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内外对生态学实验的分类情况,然后得出生态学实验的明确分类;其次,分析了在生态学实验中“重复”一词的双重含义,以确定“伪重复”是针对哪一层次的“重复”而言,并讨论了生态学实验内部的“重复(replicate)”与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的关联;第三,梳理了“伪重复”概念的定义、类型,并用相应案例加以说明,从而明确其内涵;第四,系统地
本论文应用科技哲学的研究方法对数据的演变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数据科学的诞生,使以数据为对象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为数据的哲学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我们提出了构建数据哲学的基本框架,尝试研究数据的一般规律、数据的获取和使用的基本方法以及数据发展中的哲学问题、数据在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等。 从数据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数据是数、量、数据和大数据的总和。数据最初是技
工程事故通常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从工程事故中进行学习是工程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工程安全的一个基本途径。本文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工程事故中包含什么样的知识?如何从工程事故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对有关研究文献进行评析的基础上,作者首先从工程知识论的角度切入,论证了工程学习实质上是一个工程知识的增长过程,而工程事故暴露了工程知识的不足或不当应用,从而可以成为工程学习的机会和工程知识增长的一个重要
本文在对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予以分析阐明的基础上,考察了范弗拉森的科学理论的语义观的发展线索与具体内容,并对二者的异同及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考察模型论形式语义学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范弗拉森的语义观中所说的理论的模型概念与模型论形式语义学的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围绕其中的语义概念,论证了在不同与境下,至少可将范弗拉森的理论的语义观进一步地区分为四种具体含义。 首先,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范弗拉森的理
人工制品是技术现象学的主要分析对象。作为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伊德关于人-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关系的分析,没有阐明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User-Artifact-World,U-A-W)之间的多重的、动态的关系,也没有阐明这种分析究竟有何种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U-A-W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弄清这种关系究竟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对包容性设计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