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ukate在翻译操纵学派的基础之上,认为翻译是一种操纵行为,并且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译本产生前阶段、译本产生阶段、译本产生后的阶段。此外,操纵的方式包括:删减、添加、替换、简化,出于政治、道德原因,删减常常被用作一种翻译策略。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删减必不可少,但过多的删减会改变作品的风格,甚至会改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历史小说《扶桑》是严歌苓的代表作,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的旧金山唐人街,讲述中国窑姐扶桑与白人少年克里斯之间朦胧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扶桑》的英译本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自出版以来,深受英语读者欢迎,并入围《洛杉矶时报》“2001年度十大最畅销书籍”;此外, 《扶桑》包含中美种族不平等话语,揭示外来移民在美国的辛酸史,对英语读者,特别是美国读者来说,属“敏感话题”;另外据统计,国内外对《扶桑》英译本的研究寥寥无几,与《扶桑》的文学价值不相符;因此, “受欢迎”、 “敏感话题”、 “屈指可数”成为研究《扶桑》英译本的出发点。本着这三个出发点,本文作者对比中英读者对该作品的感受(中文读者阅读中文版本,英文读者阅读英文版本),发现中英读者对小说女主人公扶桑人物形象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为研究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笔者通过对《扶桑》英译本的个案研究,回顾《扶桑》英译本的整个翻译过程,以文本分析为主,发现扶桑体现了严歌苓作品女性人物的包容、母性、顽强的个性,而在不考虑社会因素的情况下,译文对原文的大量删改(严歌苓在一次采访中提过,删减的内容达到50页之多,而小说的风格也因此变软)加上中英文化的差异最终导致扶桑的个性流失,造成扶桑人物形象在英语读者眼中变得不完整。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加深,出版界也越来越重视中文作品的英译与出版,如何通过作品外译推动中外交流,成为中国翻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扶桑人物的剖析、对《扶桑》英译本进行分析,找出中英读者对扶桑人物形象理解差异的原因,为《扶桑》英译本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英文读者对《扶桑》英译本的理解更为深刻;此外,虽然本文属个案研究,但希望能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范例,使译本创作的所有参与者进行思考,在翻译作品时,如何做到适当删减,才能将原作品的人物形象还原到译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