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不仅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内需,在解决我国贫困问题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发现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帮助贫困地区的人口脱贫致富,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一2020)》确定了大别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大别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址地貌突出,符合旅游扶贫发展的条件。旅游扶贫本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旅游发展中,随着旅游扶贫的持续深入,旅游扶贫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旅游精准性不高、贫困人口收益差、旅游不可持续等。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决大别山片区的贫困问题,选取了大别山片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四种大别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的模式研究。立足于国内外集中连片特困区,在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贫困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累计循环因果理论,通过对大别山片区区位情况、贫致原因、贫困特征、旅游资源现状、扶贫困境等方面的分析,针对大别山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具体提出农旅一体化扶贫、景区帮扶扶贫、景村共建扶贫、特色小镇扶贫四大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然后对各模式的内涵、现存矛盾、发展障碍及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实证研究。在农旅一体化模式中,提出的对策是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合理有序开发、开展合作双赢、改变当地居民思想观念。在旅游景区帮扶扶贫模式中,提出的对策是实行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在旅游开发中兼顾生态保护、宣传品牌统一,建立区域统一形象、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在景村共建扶贫模式中,提出的对策是以文化为基础,实现文化变现、强化居民的参与意识、组建专业旅游人才队伍。在特色小镇开发扶贫模式中,提出的建议是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注重提升贫困村民自身发展能力。本研究探索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大别山片区旅游扶贫的参与机制与模式研究,对大别山片区实际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性,为大别山片区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增加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视角,同时为国内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