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试图在大学生求职情境下验证未来取向应对的阶段序列模型(包括微观阶段序列模型和宏观阶段序列模型),并采用实验法探查未来取向应对微观过程中的注意辨识阶段个体对求职相关信息的加工特点。 研究1编制了青年未来取向应对量表(FCIY),包括未来偏好态度,洞察评估能力,积累资源行为以及统筹规划行为四方面内容。采用185名大学生样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四因素累计方差解释率为49.56%;采用211名青年企业职员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结构拟合良好(x2/df=1.96<2,CFI=0.98,NNFI=0.98,RMSEA=0.064<0.08);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28-0.875之间,量表与预先应对(r=0.588,p<0.01)、预防应对(r=0.57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适合用于测量青年群体的未来取向应对水平。 研究2a,对Aspinwall和Taylor(1997)提出的预先应对过程理论及阶段序列模型(微观阶段序列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采用研究1编制的青年未来取向应对量表(FCIY)、求职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就业焦虑量表对189名应届毕业生进行测量。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积累资源、统筹规划与形势洞察三阶段序列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x2/df=1.62<2,CFI=0.98>0.9,NNFI=0.97>0.9,GFI=0.90>0.9,RMSEA=0.057<0.08,SRMR=0.057<0.08),优于平行模型(x2/df=2.07,CFI=0.96,NNFI=0.95,GFI=0.88,RMSEA=0.075,SRMR=0.068)。表明在求职情境下,个体的未来取向应对过程遵循“积累资源—统筹规划—形势洞察”的阶段序列,而非彼此相互独立的过程。未来取向应对过程有助于减缓个体的就业焦虑,求职自我效能感在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研究2b,对Schwarzer和Taubert(2002)提出的预先应对与预防应对的概念关系进行厘清,验证预防应对与预先应对的双阶段序列模型(宏观阶段序列模型)。采用青年未来取向应对量表(FCIY)中的积累资源分量表、预先应对量表(PCI)、求职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就业焦虑量表对189名应届毕业生进行测量。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预先应对与预防应对的序列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良好(x2/df=2.046<5,RMSEA=0.075<0.08,CFI=0.97>0.9,NNFI=0.96>0.9),优于平行模型(x2/df=2.825,RMSEA=0.099>0.08,CFI=0.95,NNFI=0.93)。表明预先应对与预防应对更可能是整个未来取向应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不同应对过程。预先应对与预防应对均与求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就业焦虑呈负相关。求职自我效能感在预先应对、预防应对与就业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研究3考察个体在未来取向应对微观阶段过程中的注意辨识阶段的信息加工特点。采用线索-靶子范式(cue-target paradigm),对72名2014届毕业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在有效提示条件下,所有个体对求职词和中性词均能很快反应;在无效提示条件下,预先应对低分组个体对求职词的反应时显著慢于中性词,表现出对求职词的注意滞留现象,而预先应对高分组个体对求职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预先应对阶段的低水平个体,对求职相关信息注意转移灵活性较低,反映其对求职信息的焦虑水平引发的注意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