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评价该干预方案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急性加重次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焦虑和抑郁状态、服药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冠心病患者85例,根据患者入院的时间先后进行分组。最终共计79例完成全部研究过程,其中,对照组42例,实验组37例。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即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暗示训练、放松训练以及感恩训练,患者反馈与讨论,将练习活动持续至出院后,并同时进行延续练习。在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监测患者的练习情况。入院当天收集基线资料,在出院后第1个月和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收集上述量表以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急性加重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评价干预效果。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的具体结果如下:1.急性加重情况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和MACE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2=6.766,P=0.009)和MACE发生情况(?~2=6.766,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的急性加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36,P=0.006);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状况(P=0.024)和抑郁状况(P=0.011)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组内基线与出院后第一个月、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焦虑得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抑郁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服药依从性出院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基线与第一个月和第三个月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出院后第一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后第三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390,P=0.002)。组间效应分析结果:不同干预方式对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9,P=0.291)。组内效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受时间因素影响,且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升高(F=74.068,P<0.01);生活质量得分在干预方法和时间上有一定的交互作用(F=9.795,P=0.002),说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变化的幅度不同。研究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降低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但对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能促进冠心病的预后,可为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护理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