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12月,南京大学考古队在磨盘山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分析,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地层年代分别为商周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时期和马家浜文化时期,发现的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灰沟等,主要以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遗迹为主,本文使用的即为这批墓葬资料。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遗址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其次简述了发掘工作以及地层堆积情况。最后,因为该批墓葬材料涉及到的年代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时期,因此对相关认识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墓葬器物研究本章分为五个部分:本章前两个部分简单介绍了墓葬的基本情况并且详细介绍了墓葬随葬品的情况。进而从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组合形式,简单讨论了该遗址的墓葬习俗,笔者认为当时的人们因为日常多使用鼎、豆、罐和石锛等器物,所以随葬时也将其一起埋葬,并且可能有将破损器物埋葬的习惯。此外,在晚期某个阶段,该地区的人们可能有专门制造冥器的习惯,这种习惯可能也是文化交流的结果。随后将随葬器物同崧泽文化各遗址的器物进行比较,发现磨盘山遗址发现的这批墓葬器物的年代,除了少量可能为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外,主要是崧泽文化时期的,且集中在晚期。除此以外,笔者发现属于崧泽文化的墓葬器物的器型同南河浜遗址的器物器型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推测磨盘山遗址可能受到该遗址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条经太湖南部的文化传播之路。最后在前人对崧泽文化分期断代的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墓葬的打破关系,将部分器物进行分型分式,将相关墓葬年代划分为崧泽文化晚期早段和晚期晚段,其中每段又各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三章,与薛家岗文化的关系本章分为两个部分:考古学文化除了自身在不断发展的之外,同周边地区的考古文化总是会有些许交流的。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根据器物类型推断应该属于崧泽文化的一部分,而同时代的西部也存在一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那就是薛家岗文化。因此首先简单介绍了薛家岗文化。薛家岗文化同崧泽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一些器物的装饰风格上,还在器物造型上有相似之处。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薛家岗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前段,从中期后段开始,崧泽文化对薛家岗文化的影响相对不再明显,主要的表现是薛家岗文化早期和中期前段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最多,越往后,薛家岗文化中含有崧泽文化因素的陶器数量就越少。而薛家岗文化对崧泽文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晚期,因为在崧泽文化中期则几乎难以见到含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陶器,直到后期才有少量发现。这两个文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交流,而磨盘山位于两个文化的中间,也很可能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器物比较,笔者认为当时磨盘山地区确实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影响,只是崧泽文化的影响更大,所以器物呈现的崧泽文化因素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