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an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深刻认识,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休戚与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刻认识,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深刻认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的根本目的。在民族宗教信仰浓厚地区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厚的、天然的、朴素的民族情感和宗教情感。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外分裂势力,一直以来,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和实施分裂活动。因此,在民族宗教文化多元化地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破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消解主体,僭越现代民族国家权力。青年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尚未完全形成,人格塑造处在不稳定期,面对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和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缺乏社会经验,难辨真伪。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其主张:破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消解主体性,及其所倡导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此,消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国家的认同。本文在梳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张、内容、表现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青海三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探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加强民族宗教文化多元化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以增强边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其民族身份优势,成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中坚力量。
其他文献
文化自觉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自我审视、动态发展、指导实践等特征,是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价值的反应,是经济跨越发展对文化转型的需求,是文化建设对构建幸福城市的推动。文化自觉与
《共产党宣言》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雏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得
住房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指公民有权平等享有不受驱逐的、适居的、价格可承受的、与周边基础服务设施相融合的,具有安全、健康和有尊严生活的住房权利。为有效实现住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