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作为超电子给体实现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自由基偶联反应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dd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基偶联反应是一种构建C—C键的有效合成策略,并且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而倍受有机合成化学家的青睐。传统的自由基产生方式,需要过渡金属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存在,这对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提出了挑战。因此,发展一种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自由基产生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有机超电子给体(SEDs)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还原试剂,经过单电子转移(SET)过程还原芳基或烷基卤化物,得到相应的芳基或烷基自由基,进而发生自由基—自由基偶联反应形成新的C—C键。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过渡金属,因而使反应成本降低,更简洁和高效。氮杂烯丙基阴离子被证明在反应中是有机超电子给体,它能还原芳基或烷基碘化物,得到相应的芳基或烷基自由基,而自身被氧化成氮杂烯丙基自由基,作为偶联试剂参与自由基偶联反应。本论文研究了通过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作为超电子给体产生自由基,来实现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具体包括首次实现了自由基环化串联分子间偶联反应合成于苯并呋喃乙胺类化合物,发展了一种新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合成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发展了一种新的碳氢活化类型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实现脂肪族氧杂环直接C—H官能团化。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产生自由基的三种新方式,以及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作为超电子给体在自由基反应中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首次实现了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自由基环化串联分子间偶联反应,应用于苯并呋喃乙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利用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作为超电子给体以及偶联试剂,与丙二烯基邻碘苯基醚经过单电子转移过程形成相应的自由基,进而发生串联自由基环化/分子间偶联反应得到苯并呋喃乙胺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普适性,可以拓展合成一系列常规合成方法难以制备的多功能化、多(杂)环苯并呋喃衍生物,也可以扩环合成一系列苯并六元或七元氧杂环衍生物。该方法不需要过渡金属催化、无配体,避免了在后处理过程中过渡金属杂质分离的难度,同时降低反应成本,避免了来自可持续性的挑战问题。第三章发展了一种新的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应用于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利用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作为超电子给体以及偶联试剂,与烯丙基苯基醚经过单电子转移过程形成相应的氮杂烯丙基自由基和烯丙基自由基,区域选择性地进行自由基偶联反应形成新的C(sp3)—C(sp3)键,得到一系列多取代的高烯丙基胺类化合物。第四章发展了一种新的无过渡金属参与的碳氢活化类型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形成C(sp3)—C(sp3)键,应用于脂肪族氧杂环直接C—H官能团化。该方法利用氮杂烯丙基阴离子与添加剂芳基碘化物发生单电子转移,形成氮杂烯丙基自由基和芳基自由基,后者再与脂肪族氧杂环发生氢原子转移(HAT)得到脂肪族氧杂环自由基,进而与氮杂烯丙基自由基发生自由基偶联反应,形成新的C(sp3)—C(sp3)键,实现脂肪族氧杂环直接C—H官能团化。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多元双正交(M,R)插值型对称可加细函数向量的构造,三向坐标下基于Box样条的周期插值双正交小波的构造和分解重构的快速实现算法,以及小波分析在手指静脉图像增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内容如下: (1)本文的第一部分对多元双正交(M,R)插值型对称可加细函数向量的构造进行了研究。基于当前既有的多元(M,R)插值型对称和正交可加细函数向量与一元(d,r)插值型双正交可加细函数向量的
本文综合运用变分法、上下解方法、拓扑度理论、临界点理论和同伦连续法等多种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了p-Laplacian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主体部分. 在第二章,我们研究一维p-Laplacian方程-(|u’|p-2u’)’=f(t,u)的周期解问题.利用比率(?)与(?)在无穷远处与零点处的渐近极限与算子-Δpu的谱的相交关系,我们
细胞外超氧化物岐化酶(EC-SOD)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有四个相同的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含有一个Cu原子和一个Zn原子。EC-SOD的一级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N-末端,负责四聚体的形成,其中还含有糖基化位点;活性中心,负责发挥酶活性的部位,可以耐受极端pH,高温以及强变性剂,与CuZnSOD有较高的同源性;C-末端,提供对肝素和Ⅰ型胶原蛋白的亲和力,使EC-SOD可以结合于细胞间质上,最近有研究者发
溶质转运蛋白1(Slc11a1)由12个预测跨膜区构成,它是二价金属离子传输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哺乳动物的Slc11a1能够抵抗鼠伤寒沙门氏菌、分枝杆菌、杜氏利什曼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Slc11a1第四跨膜区的G169D突变会导致蛋白功能的丧失。Slc11同源体的电生理学研究发现第三跨膜区中一些保守性残基的突变会导致Slc11传输功能的降低或丧失。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和差示扫
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对发展耕地的高效利用种植系统带来了重大挑战。然而,这样的挑战促使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作物同时种植的间套作种植模式。间套作种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集约化的农业种植方法,该种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加作物的养分吸收。在中国,谷物-豆类间套作,尤其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MSI),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间套作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的
研究背景:在小鼠胡须-感觉皮质通路中,感觉皮质被认为是研究感觉信息整合的理想模型。感觉皮质的信息处理中心由barrel环路与septa环路构成,它们分别接收丘系通路与旁系通路的信息输入。其中,丘系通路负责传输单根胡须信息至barrel环路,而旁系通路负责多胡须信息的传输。作为旁系通路的主要信息接收区域,感觉皮质第五层上层(L5a)同时接收barrel环路与septa环路的信息输入,并且在信息集成中
当时谐电磁平面波入射到一个周期性结构上时,会发生散射.通常,正散射问题是指根据入射场,散射体和介质性质来确定散射场.反散射问题是指根据散射场来确定波源,散射体或者介质材料属性.近年来,周期性结构的正反散射由于其多样化的应用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光学元件(如校正透镜,防反射界面,分束器和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中.目前,正反散射问题研究绝大多数都假设散射结构是确定的,并且在计算反问题时仅考虑测量数
草莓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其果实色泽鲜艳、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草莓的生长周期短、结果早,栽植经济效益显著。我国是草莓生产和消费大国,栽培面积和年产量均居于世界前列。普通栽培草莓(Fragaria × ananassa)是八倍体,基因组复杂,研究难度很大。二倍体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具有生长周期短、种子产量高、转化体系成熟、基因组小且已完成测序等优势;并且除了果实大小不同之外,
引用是人类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尝试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政治话语中的引用进行批评分析,其语料来源于布什政府于2002年9月8日至2003年3月19日期间对发动伊拉克战争所进行的政治宣传。政治宣传话语传播战争理由,目的在于控制公众舆论,并说服公众支持其战争主张,故本质上是一种议论文体。虽然布什政府的战争理由及其战争政策在国际范围内从不乏质疑之声,但其战前的协调宣传活动在国内却收获了巨大的成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稻粒型基因SRG的精细定位及初步功能分析,第二部分为水稻苗期白条纹叶基因GARS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第一部分:水稻粒型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同时也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本研究从粳稻品种Dongjin组织培养的后代中筛选到一个矮杆小粒突变体srg,通过精细定位与功能分析,初步揭示了SRG调控水稻株高及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水稻籽粒发育调控网络及育种利用奠定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