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能量守恒原理,本文采用GALEX天文卫星的紫外成像数据,KPNO和CTIO两地面天文台的Hα窄带成像数据,PINGS项目的光学积分场光谱(IFS)数据,Spitzer/MIPS中红外24μm成像数据,以及KINGFISH项目Herschel/PACS远红外70μm,100μm,160μm成像数据,并以由IFS数据测得的Hα/Hβ改正消光后的Hα光度作为基准,对5个近邻恒星形成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以Hα和中远红外数据相结合,以及远紫外和中远红外数据相结合作为恒星形成率指示器的定标研究。 研究发现:对于光度在1034-1039erg s-1范围内的恒星形成区,Hα光度与各中远红外波段光度的结合能够紧密示踪由巴尔末减缩改正消光的Hα光度,RMS弥散为0.2-0.27dex。Hα与24μm相结合的定标结果与Calzetti et al.(2007)基于33个近邻星系中的220个恒星形成区所得结果相一致,Hα与70μm相结合的定标结果和Li et al.(2013)基于NGC6946所得结果相一致,表明本文结果虽是基于仅包含5个星系的小样本研究所得,但其仍具有统计意义和可应用性。 远紫外与中远红外光度相结合的定标方法对于高光度恒星形成区能够相对较好地示踪改正消光后的Hα光度,而对于光度小于1036erg s-1的暗弱恒星形成区其消光改正结果比通过巴尔末减缩原理所得的Hα消光结果系统性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