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诗歌的时代,诞生了一批诗人,这其中就有少年成名的张枣。作为朦胧诗人之后的先锋诗人,张枣在当代诗坛占据着重要位置。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张枣创作观念与诗歌文本的阐释上,少有立足于新诗史的整体关照。本文将张枣诗歌独特的抒情特征理解为一种面具化的抒情,从抒情主体身份的虚化、抒情视角的变换、抒情声音的对话性三个方面来剖析张枣诗歌的这一抒情特征。本文认为,张枣诗歌以面具化的抒情方式,呈现了抒情主体的孤独、虚无、自我丧失和分裂的特征,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史上抒情主体的表达形式。本文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面具化抒情者的特征。面具化的抒情者,企图回避抒情主体在抒情表达中的中心位置。在张枣的诗中,这样的抒情者不是连贯、统一和绝对一致的。抒情者或者是戴着某个面具形象的虚构者,或者是由人称代词代替的匿名者。借助面具,抒情者不断变换身份,其身份显得模糊不明或变化多样,或隐藏或分化为不同面具形象,这就意味着抒情主体的自我与身份是不确定的。面具在诗意表达上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是以他者身份显现,参与到抒情者的自我表达之中。二是作为一种提示作用的符号,用面具在诗歌文本之间建立意义关联。第二章主要论述面具化抒情者造成抒情视角的多样化特征。诗人借助面具形象摆脱了单一、连贯的抒情主体,其抒情视角也由单一转向多样。即便是在以“我”为主导的抒情诗中,“我”的视角也不是全然内向化的观察。在以第二人称“你”为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诗人充分利用了“你”在指称上的开放性,展现出多样的视角。在组诗中,抒情主体时而从人物面具背后发声,时而跳出面具形象,以叙述者的视角发声,诗歌文本内部就出现了一种小说式的视角变换或转移。在人称变化的面具手法下,抒情视角由静态、固定转向动态和变动不居。第三章主要论述面具化抒情者在抒情声音上造成的对话性特征。戴上面具的抒情者,或隐藏在面具形象下,或游离于不同面具形象间,诗歌文本中的抒情声音是交织和杂陈的。抒情者成为具有双重甚至多重意识的“我”,造成诗歌的抒情语调丰富、驳杂,充满自我辩驳和反思的声音。抒情声音的对话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对话,一是文本间的对话。概言之,张枣诗歌使用面具化的抒情手法,表达了现代人分离、孤独、虚无、失语的主体危机,扩展了新诗写作中主体的自由表达;通过抒情视角的变换与抒情声音的复调,打破了抒情诗单一的视角与发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