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不断恶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环境资源使用的不平衡,在环境不平衡发展的累积过程中,区际环境不公平带来的冲突日益凸显。环境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始于国外,国外的相关研究更侧重关注种族冲突相对严重地区的群体间环境不公平问题,而我国并不存在这样矛盾冲突的种族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区域间环境不平等问题更值得关注,当前国内在学术与政策上已逐渐开始重视环境公平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与评述,基于收入不平等分析工具对环境公平程度进行测度,构建了经济产出视角下的环境不平等指数EII与人口权重视角下的环境加权变异系数CEVw,较为全面地测算了 2000-2015年中国各个省份的环境公平程度,并从省级视角与七大经济区域视角进行分析。同时对江苏省内部的环境不平等进行定量测算,并与相同时间尺度下的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区域内部环境排放不公平的现状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不仅在不同区域的工业污染排放上差异明显,在区际间环境公平程度上更是呈现了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无论从省级空间视角还是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东北、西南、西北的七大地域视角来分析,我国区域间的环境公平问题均十分严重。从江苏省内部的环境公平来分析,2000-2014年间,基于13个城市人口权重与工业污染排放的环境加权变异系数呈倒U型曲线过程,江苏省环境不平等程度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然后逐渐趋于平缓的趋势。其次,在定量化测度环境公平水平的基础之上,基于IPAT模型、STIRPAT模型构建的环境不平等影响因素分解模型以及环境库兹涅兹理论,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公平间的关系、城市化与环境不公平之间的曲线关系开展研究;借鉴Theil指数的KAYA分解模型,进一步确定影响环境不公平的驱动因子;利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全国各省环境不平等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估计。结果显示,其一,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城市化率、产业结构、人口因素皆共同影响了区际间环境不平等程度的高低。从影响系数上看,能源强度是影响区域二氧化硫环境不平等程度贡献率最高的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城市化率、产业结构的影响贡献其次,人口因子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其二,除城市化因素对环境不平等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向效应外,其余因子都对环境不平等程度起到明显的正向驱动效应。其三,对EKC理论在环境不平等程度上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发现在2000-2012年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不公平程度之间并未显示出倒U型曲线关系,而是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城市化率与环境不平等程度之间有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但曲线已位于拐点右侧;环境不平等程度的高低不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降低,且其降低速率会随着城市化率不断增大,变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在揭示区际间环境公平的核心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分析经济产出、能源强度、城市化率下的各地区的聚类情况,并根据K-均值聚类结果的不同类目,分别对各类区域的环境不公平进行更为清晰的趋势分析。从而为不同类别区域实施相应匹配的环境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用有代表性的工业污染物,从经济产出、人口权重多个视角构建了环境不平等定量测度模型,对研究角度实现了拓展;第二,基于环境库兹涅兹理论对全国区域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不平等程度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增加了城市化解释变量进行EKC理论适用性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