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敞田制是英国中世纪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它为中世纪英国庄园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是英国前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形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晚期,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期才消失于英国土地上。敞田制存在前期,它是适应英国农业发展需要的,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地进步。12-13世纪,敞田制在英国进入了鼎盛时期,分布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到了14世纪中期,英国因为疾病人口锐减,导致敞田上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敞田制的本身所具有的分散性、强制性的弊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土地所有者开始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土地出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逐渐打破了原先敞地上的分散状态,农业生产者也开始进行自主生产。在16世纪,圈地运动兴起,更为全面的破坏了敞田制。18世纪开始的议会圈地运动,给敞田制造成了致命一击,将敞田制彻底终结。敞田制的衰败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4世纪中期以前,这时敞田制还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并没有明显遭到破坏的痕迹,只有一些即将遭到破坏的征兆出现。如农民为了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制度问题、人口增长问题,调整了土地的分配结构。第二时期是14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敞田制开始遭到破坏,且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加速衰败的过程。如土地出租所带来的货币地租,人口减少造成的雇佣关系以及商业兴盛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结构,这些都发展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第三时期是16-19世纪,敞田制在此时全面崩溃,从生产经营方式到土地占有方式全面改变,近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农村确立。如租地农场采取的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圈地终结了敞田分散的特性。敞田制的衰败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以积极方面为主。它导致了农业人口结构的改变,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它增加了可耕地的面积,提升了农业产量;它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促进了农村商品化进程;它迫使统治阶级改变农业政策,为农村稳定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