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布局,通过Arcgis软件,矢量化北京市保护区边界,使得自然保护区成为研究底图中的斑块,参照位置的不同,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聚集度指数(AI)从而提出三区划分的假设,将北京市分成三个大的保护区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各个保护区之间的几何最近邻距离(ENN),证明三区划分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小班数据,分析连接三区廊道之间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北京市划分出连接保护区体系的西部山脉廊道和东部水域廊道。最终形成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三区二带规划理念。本文在此基础之上,采用空缺分析的方法分析北京市植被和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数据来自2004年底完成的北京市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按照不同区县的小班数据,利用GIS软件导入101357个小班数据(不含五环内城区),按照植被类型的不同,将北京市(不含五环内城区)101357个小班数据分为山杏、荆条灌丛,山顶草甸,杂灌丛,榛丛,槲树菊灌丛,辽东栎萌生丛,酸枣、荆条灌丛,鹅耳枥灌丛,黄草、白草群落共计十一种类型;然后叠加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矢量分布图,计算出当前植被类型有多少在保护区的范围之内。最后,本文就北京市自然保护小区和北京市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依照需要保护的植被和物种,以及周边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参照物种和资源类型的不同,提出了新建的自然保护小区的名录,和以生态旅游为主的资源利用的方案。随后本文利用Arcgis系统,导入了北京市城市人口密度地数据,并叠加自然保护区图,研究了生态梯度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得出北京市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受到生态胁迫较为严重的结论,并采用针对保护区研究的优先性确定(RAPPAM)分析方法进行调查,收集有效数据20份。最终,本文最终确定了需要新建、扩建的自然保护区,提出了提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布局的详细方案,到2010年北京市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约17.33万公顷,占北京市国土面积的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