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候鸟越冬地。然而鄱阳湖近几年出现沉水植物减少、枯水程度加剧、水质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鄱阳湖自然湿地环境退化。在自然湿地环境退化的情况下,水稻田等人工湿地作为鸟类的补充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对水稻田开展鸟类调查,了解水稻田鸟类多样性及其对水稻田生境的选择性有利于对鄱阳湖鸟类尤其是冬候鸟的保护。2016-2019年本研究利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期水稻田鸟类进行了每月两次的调查,共布设7条样线,2019-2020年期间在这些样线上对鄱阳湖非越冬期水稻田鸟类同样进行了每月两次的调查。对物种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及用CCA分析环境因子后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越冬期期间在鄱阳湖水稻田共记录鸟类11目21科5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在记录的54种鸟类中,雀形目鸟类18种,占物种总数的33.3%;雁形目鸟类9种,占18.5%;鸻形目鸟类8种,占14.8%。居留型构成上,冬候鸟35种,留鸟16种,夏候鸟3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64.8%、29.6%和5.6%。在地理区系构成上,呈现明显的古北界特征,有37种,占物种总数的68.5%。其次为东洋界种类和广布种,分别为11种和6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20.4%和11.1%。优势种有3种,占物种总数的5.6%,常见种4种,占物种总数的7.4%。非越冬期共记录鸟类9目20科44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在记录的44种鸟类中,雀形目鸟类和鸻形目鸟类均为14种,占物种总数的31.82%;鹈形目目鸟类7种,占5.91%。居留型构成上,留鸟和夏候鸟最多,均为15种,其次为冬候鸟13种,旅鸟仅1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4.09%、29.54%和2.27%。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界与古北界鸟类种数基本一致,分别为18种和19种,各占物种总数的43.18%和40.91%,广布种7种,占15.91%。优势种有3种,占物种总数的6.81%,常见种12种,占27.27%。(2)越冬期水稻田鸟类群落月动态和年动态明显。1月和2月多样性较高,11月、3月多样性较低。2016-2017年多样性指数最高(2.6243),2018-2019年最低(1.9420)。非越冬期鸟类月动态同样明显,4-6月多样性较高,9-10月多样性较低。(3)越冬期选取了灰雁、灰鹤等6种常见鸟类进行CCA分析。结果表明:样方水深(P=0.001)、样方水域面积(P=0.002)、水稻高度(P=0.005)、人为影响(P=0.048)和鸟类分布点1 km范围内人工建筑面积(P=0.003)与上述鸟类的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非越冬期选取了林鹬、白鹭等12种常见鸟类进行CCA分析。结果表明:样方水深(P=0.008)、样方水域面积(P=0.001)、水稻高度(P=0.001)和人为影响(P=0.028)与上述鸟类的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