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对比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4891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管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但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对比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且不同Essen评分组间支架术后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目前报道甚少。目的:通过1年的随访,对比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Essen评分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接受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新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9例,术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应用1个月(69例)或3个月(150例),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24例)100mg/d或氯吡格雷(95例)75mg/d。并对纳入患者进行Essen评分,分为低危组(41例)及高危组(178例)。随访1年时的主要终点(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及次要终点(颅内或颅外出血)。结果: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意义。随访1年时,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0.8%、0.8%、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1%、0.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次要终点事件颅内出血、颅外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3.2%)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1%、1.1%)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sen评分低危组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3%、0.0%、0.0%、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0.0%、0.0%、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1.0%、1.0%、0.0%)与氯吡格雷组发生率(分别为1.3%、0.0%、0.0%、0.0%)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或3个月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年内其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终点事件亦无显著差异。需要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阐明结直肠癌的分
目的运用聚焦解决模式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进行临床干预,从患者自身优势及资源出发,调动患者的积极主动性,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及疾病不确定感,患者的负性情绪包括焦虑情绪和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通路,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表型转化在TIF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过量服用含马兜铃
背景:近年来,随着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Barrett食管(BE)作为容易导致产生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研究提出,BE与食管腺癌相关,伴有肠型化生的长
目的:研究首次急性脑梗死合并静止性脑梗死患者中,静止性梗死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方法:选择住院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通
目的:探讨NALP3炎性小体在NASH的炎症发生以及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THP-1巨噬细胞构建体外巨噬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棕榈酸(50pmol/L、100μmol/L、200μmol/L、400μmol/L)干预24h;用不同浓度的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细胞后加入高浓度的棕榈酸(400μmol/L)孵育24h。分别用活性氧指示剂结合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THP-1巨噬细胞活
胃癌是世界上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分子研究水平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属于预后较差的肿瘤之
目的:探讨我国华东地区(江西省)人群中Nonaka肌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基因的特点,肌肉动态影像学改变特点,以及唾液酸治疗效果。  材料与方法:入选4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1例,起病年龄
目的:GVH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最严重也最常见的并发症。天然形成的调节T细胞(nTreg)能预防GVHD,但是nTreg的数量有限及其非选择性抑制大大阻碍了nTreg在临床上的应用。为了解决这
目的:观察Resolvin D1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小体和NF-κB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Resolvin D1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6